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中国还需要继续深化能源市场化改革
中国还需要继续深化能源市场化改革
  • www.chemmade.com
  • 2020-08-31 15:37:04
  • 国是直通车
  •   当前全球政治经济正面临二战以来的最大变化,新冠疫情加速了变局进程。这种变化,百年一遇,所以叫它百年变局。期间,有三条基本线索将对中国能源发展带来影响。

      第一,科技革命。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重塑全球竞争格局,成为影响能源格局的重要力量。

      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与新型能源技术加速融合,推动化石能源清洁化、清洁能源规模化和能源服务智能化。能源结构从高碳向低碳转换,能源生产与消费方式从资源消耗型向生态适应型转变。可再生能源技术进步正在加快改变现有能源结构。新能源技术发展开辟新途径。

      新科技革命给中国能源转型带来了机会。经过四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能源领域的技术变革很快,大型发电机组效率、特高压电网在国际上都是领先的。但是,我们也面临美国切断中美科技交流合作、搞技术脱钩的影响。

      第二,全球化。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化从高潮转向低潮,下一步在主要领域很难达成共识。新冠疫情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贸易和投资增速进一步放缓,产业链供应链收缩,未来比较长的时间,全球化会处于非常低迷的状态。这对全球能源消费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另外,全球能源供需格局也在发生变化。美国正在成为重要的能源生产供应地,油气的生产供应重心往西边移,原有的全球分工格局发生变化。原先,美国是能源消费市场,也是全球最大的商品和服务消费市场;中东是石油的主要供应地。现在,这种格局正在调整,增加了全球能源供需的不确定性。

      全球油气产能可能会明显高于市场需求,这在比较长的时间里有利于中国降低进口能源成本。但是,美国在能源供应上的影响力提升,也会增加中国外部能源供需价格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

      第三,地缘政治博弈加剧。地缘政治的复杂性明显增大,增大了中国能源供给国际通道的安全和能源安全供应的风险。

      “十四五”期间的四大特征

      “十四五”中国已经确立了两步走的现代化愿景,分别用两个十五年实现现代化目标,“十四五”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起步阶段。这个阶段它会有不同于过去的特征。

      首先,经济增速继续放缓。传统制造业陆续达到峰值、占比下降,服务业比重上升,所以能源消费的增速将明显放缓。

      第二,中国人均GDP已经过一万美元,预计到“十四五”期末人均GDP会进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扩大、生活品质改善,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也会有上升压力。这对节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三,中国大规模经济体、大规模市场的优势继续扩大、进一步显现。“十四五”期间,中国的市场规模会超过美国消费市场规模。中国的供给体系会进一步扩大,对外商品和服务的吸纳能力会增强。随着市场规模扩大,中国对全球能源市场的影响力也会增大。

      第四,绿色转型的步伐会进一步加快。中国单位GDP能耗明显下降,能源消费结构加快调整。煤炭占比去年已经降到57.7%了,这在过去是很难设想的。新能源占比迅速提高,包括核电、供电太阳能在内的投资年均增速要比电力投资要快7个百分点。这为中国的能源转型创造了更有利条件。

      “十四五”仍需关注能源安全

      这些变化对中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会带来什么样影响?

      第一,由于国际地缘政治博弈的加剧,能源安全还是“十四五”时期需要关注的领域。从短期来看,中国可能会增大油气自我保障能力。从中长期来看,最有效的是发展可再生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推进能源转型,是最安全的战略。

      第二,继续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的绿色转型,要达到温控2度以内的目标,到2030年碳排放要下降30%。

      第三,推动能源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把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与能源新型技术有效嫁接,建设数字化智能化能源系统,创新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新业态新模式。

      第四,继续推进能源的开放合作。在当前的全球变局下,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但是我们还要坚定地扩大开放。在能源技术合作领域、在资源领域、在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建设方面,都要继续推进国际合作。

      中国还需要继续深化能源市场化改革,包括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成品油、居民用气、用电价格还有继续推进市场化的空间等。


      化工制造网将随时为您更新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本网资讯动态。

  • 文章关键词: 能源市场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