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评论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热门评论 > 评论:官方通报缘何遭舆情打脸?
评论:官方通报缘何遭舆情打脸?
  • www.chemmade.com
  • 2018-11-13 13:42:03
  • 中国化工报
  •   11月4日凌晨,福建泉州泉港区突发一起碳九化学品泄漏事件。官方泉港区环保局4日第一时间通报,共有6.97吨碳九从装卸码头和油船之间的连接管路处泄露。当天泉港区环保局再次发布通告称,由于及时展开应急处置工作,当天下午就已经基本完成海面油污清理,VOCs浓度指标也达到安全状态。

      事发当天就迅速行动、迅速见效,一切似乎都在掌控之中,与以往此类污染事故必然给民众一番揪心、痛心、伤心的冲击不同,这次好像很不一样!

      但接下来几天事态的发展,却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以上通报发布不久,便受到当地居民以及社交网络和不少自媒体的打脸,狠批官方通报罔顾事实、不负责任、糊弄社会、息事宁人的态度。央视、人民网等权威媒体也相继对此进行了实地采访报道。与此同时,事件也引发当地居民的普遍恐慌,社会各界关注度日渐升温,泉州这个地名瞬间跃升至媒体热搜排行榜榜首,舆情反应大有全国蔓延之势。

      据事故发生地区村民反映,4日4时许,他们被刺鼻的气味熏醒。起初误以为是轮胎或者塑料着火了。之后几天,多个村子里难闻的味道一直没有消散。6日,村里的空气出现一点好转,味道变得很淡,然而7日开始,恶臭味又逐渐增加。7日起,村民才看到有政府工作人员帮助村民清理渔船及养殖水产渔排上吸附的油污,而清理油渍的人员只戴有薄口罩。8日,事发海域的水面仍然存在大面积薄油层,参与清污工作的人员基本都配备了防毒面具。

      看来,现场实际情况与官方通报的内容显然不符。至此,社会舆论质疑和不满情绪明显升温。9日,泉州市政府新闻办发出公告:“围油栏内清污作业基本结束”,但“部分污油向附近海域移动,泉港部分区域空气出现刺鼻性气味”,而之前泉港区环保局4日就宣称的“清理工作已基本完成”,也变成了“截至8日15时,受影响海域漂浮的油污已基本完成清理,吸附残留油污工作仍在继续”。10日,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发布通报,才准确地告知碳九究竟为何物:一种组分较为复杂的混合物,对人体皮肤、眼睛和呼吸道具有刺激性,吸入蒸气可引起呼吸道和肺部不适。

      碳九并非危化品、也非洪水猛兽,本来,这是一起十分普通的化学品泄露事故,然而欠妥当、不慎重的处理处置方式,最终让这起事故变得难以收拾。

      欠妥当、不慎重之一,在于政府职能部门在没有掌握实情全貌的情况下,就仓促发出模糊不全、不准确、不客观、不真实的信息,实有误导公众之嫌,既让民众陷入恐慌,也让自身陷入空前的被动。

      欠妥当、不慎重之二,在于没有第一时间发布有专业素养的权威应急处理措施预警,比如碳九是什么物质?如何正确防范?如何有效的自救与防护?等等,致使次生事故再次发生,恶劣影响火烧连营。

      欠妥当、不慎重之三,说什么倒还其次,关键是善后措施没有做到位。事故发生,相关部门本应该及时安排对受害群众的专业救治和预防措施,但实际情况是他们姗姗来迟,群众被迫只能在懵懂中开展自救,因此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害,怨愤可想而知。

      众所周知,泉港碳九泄漏事件现在已经被初步定性为安全责任事故,这既是一场生态的灾难,也是一次本可避免的公众舆情危机,值得有关方面深刻反思。

      而在笔者看来,最应该的反思,就是真正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利益摆在第一位,而不是把部门的利益、本位的利益放在前头。

  • 文章关键词: 碳九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