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评论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热门评论 > 评论:“最坏的时段”即将过去
评论:“最坏的时段”即将过去
  • www.chemmade.com
  • 2016-02-16 14:08:08
  • 中国化工报
  • 在刚刚过去的羊年里,从原料到产成品的众多大宗商品价格都创出了近10年来的新低,很多企业挣扎在亏损和倒闭的边缘,化工行业也不例外。归根结底,这轮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是供求关系的最终体现。通过对未来供应和需求的变化分析,笔者认为,最坏的时段即将过去,黎明很快会到来!


    从需求侧看,IMF1月份对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做出的预测为3.7%,较2015年提高0.4%;对中国经济增长率的预测值为6.3%。虽然全球经济增长缓慢,中国经济增长也有放缓势头,但全球经济依然保持着复苏的势头,意味着全球总需求仍然在增长,这无疑是大宗商品的福音。与此同时,亚投行的成立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强大的金融保障。“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能促进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也能培育出新的需求增长点,部分化解全球过剩产能。


    而从供给侧的两个重大影响因素来看,一是价格对供应的抑制。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经历的大幅下跌,不仅造成部分成本过高的产能退出,也造成新的投资放缓,也就是说全球总体的供应能力在不断下降。任何一个商品都有一定的刚性成本,是商品价格战的底线。从国内外传统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看,众多的商品价格已经逼近企业的刚性成本,这意味着大宗商品价格恶性循环的怪圈即将被打破。虽然我们不知道上涨的时刻何时来临,但即使再悲观的人,也会相信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空间一定大于下跌的空间。


    二是中国的供给侧改革。同以往一味刺激消费不同,去年中国政府首提供给侧改革。中国今年将大力化解钢铁、煤炭等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加大对僵尸企业的处理力度。随着相关制度的制定和落实,钢铁、煤炭必将会加快去产能化过程。虽然化工行业不是今年化解产能过剩的重点,但通过产业链之间的互相传导,将会加快化工行业产能出清的速度。


    有人担心去产能化会带来总需求的下降,但笔者认为,过剩产能是无效供给,总需求是相对固定的,并不会因为部分企业被淘汰而减少。


    综上,从全球来看,供给在收缩,需求在增长,供求关系正在向达成新平衡的方向迈进。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是供应大国,中国的一举一动影响着全球。考虑到中国一系列去产能和保增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一定的时间,笔者判断大宗商品价格有望在第三季度筑底。

  • 文章关键词: 大宗商品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