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笔者走访江苏几家高职院校发现,化工专业生源严重不足,招生数持续大幅下滑。如一所学校的化工学院仅勉强招到500名新生,而前几年均保持在1600名左右;另一所学校的高分子材料专业,在废旧橡胶综合利用方面颇有建树,“十二五”之前招生始终火暴,但近几年生源状况逐年萎缩,直至目前趋于枯竭,最终今年被迫撤销了该专业。然而,与招生难相反,化工类毕业生却是人才市场的抢手货,就业率几近100%,遥遥领先于其他专业。笔者分析认为,涉化类专业招生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部分社情舆情误导,夸大了行业缺陷,使大量生源远离。毋庸讳言,近年来国内化工污染事件此起彼伏,由此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和舆论诟病。然而,由于地方引导不利,并急于撇清干系,未能寻求合理的处置方式,往往是采取关停肇事企业等简单做法,让企业立马变为“过街老鼠”。久而久之,谈“化”色变乃至行业被妖魔化,化工社会形象大打折扣。在这种行业背景下,特别是城市中的独生子女,自然对报考化工院校或专业退避三舍了。
同时,化工生产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的特点,随着传媒功能的加速化和高渗透化,化工安全事故的危害性对公众心理影响很容易被放大。特别是一些发生职工伤亡的化工生产爆炸事故,通过各种媒体的广泛传播,更让学生与家长担心,不愿到高危行业就业。
其次,工资待遇普遍偏低,削弱了化工专业的吸引力。近几年来,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社会有效需求不足,以及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化工行业进入低景气周期,企业经营负担过重,无力给予职工更高的薪酬待遇。即使在国内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化工企业一线三班倒的职工,每月取得的可支配收入普遍仅在2000~3000元,但却要面临高房价、高教育支出、高医疗费用等现实。
再次,化工行业工作场所普遍偏远,出勤时间过长。近年来,各地先后实施化工专项整治,化企出城进园步伐加快,化工项目搬迁转移频繁,这就使得厂区远离城市和家庭。虽然企业仍执行8小时工作制,并且绝大多数企业都配备了通勤车辆,但动辄数十公里的路途往返大大延长了总体出勤时间。可见,在社会大众越来越追求生活质量的当今,化工职场似乎属于“苦行僧”行当,显然不具备吸引力。
综上所述,从客观上分析,由于经济处于不景气周期,整个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有所下降,化工高职院校或其他高校涉化专业招生难有其必然性。但问题是,目前化工人才市场存在很大缺口,供应明显小于需求。这种现象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政策性引导和倾向性扶持是不可或缺的。因为技能型人才关乎制造业提档升级,关乎《中国制造2025》目标的实现,也关乎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