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水污染、输油管道爆炸、PX项目立项等和化工相关的突发事件,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矛盾的一个集中暴发点。上个月,天津港爆炸事件成了导火索,牵出了全国1000多家危化品企业主动要求搬迁改造的举动。从城市功能定位和长远发展来看,作为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化企整体搬迁势在必行,是符合化工产业发展规律的可行方式。
但化企搬迁毕竟不是腾笼换鸟这么简单,它要考虑接受地的承受能力,不是想搬就能搬的;它还面临着巨额资金问题,因为许多企业搬迁费用相当于重建一个新厂,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而且,如果化企搬迁仅仅是将现有的生产装置进行空间位移和简单复制,在技术更新、产品创新、安全生产存储运输等方面没有“鸟枪换炮”的话,那么就违背了化工企业搬迁的初衷,更是对公共安全的不负责,企业也或许还要承受另外一个更“要命”的折腾——再次搬迁。就如江苏晋煤恒盛化工二期工程所在的新沂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仅10年左右,因距主城区太近必须在3~5年内再次搬迁。可见,如何筹措巨额搬迁资金,如何给搬迁企业找到一块安身立命之地,既是搬迁企业面临的新挑战,也是各地政府必须承接的新课题。
在化企搬迁入园工作中,当地政府扮演着重要而特殊的角色,离开政府的扶持谈搬迁将成为一句空话。政府部门不仅需要加快建设园区及其配套设施建设,为化企搬迁入园提供基础条件,还要提供政策、法规等方面的支持。特别是在资金问题上,政府应采取把企业搬迁后留下的土地平整后推向市场进行再开发,并将该部分收入返补给搬迁企业,或者政府给搬迁企业一些特殊的优惠政策,从而使搬迁过程成为一个良性的循环。为此,政府需要制定好经济补偿、土地使用、职工安置、税收减免、信贷优惠等各项切实政策,使企业真正能够“搬得动,建得起”。
总之,化企搬迁入园是一个综合工程,事关企业生存发展及地方的和谐平安,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既要保证搬迁企业脱胎换骨、实现转型升级,又要解决好城市公共安全和化工企业安全的矛盾,消除存在的安全隐患。要使这项工作顺利开展,除了园区以及化工企业的配合努力外,怎样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政策也考验着政府部门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