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机遇扩大开放,苏北“离世界更近”
![]() |
华锐风电已成为盐城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庾康(新华日报记者):“六个着力推进”指出,要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动力、拓展新空间。
沿海开发、苏北振兴、南北挂钩……一系列重大机遇,正不断为苏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添动力、拓空间。能否抢抓机遇,怎样把机遇转变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是摆在苏北各市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结合实际,各市形成了哪些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王波(连云港日报记者):去年6月10日,江苏沿海开发上升国家战略,一张描绘着连云港未来发展美好前景的画卷开始破题。从那时开始,“一心三极”国际海滨城市、“一体两翼”组合大港、“一纵一横”T形产业走廊等新鲜的词语开始进入连云港市寻常百姓家。
沿海机遇下,连云港港突破亿吨,跻身中国十强、全球百强集装箱港行列;产业初步形成以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为主的新兴产业集群,以钢铁、石化为主的临港产业集群和以科教、文化为主的都市型产业集群,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产业规模均跨越百亿元大关。与此同时,我们积极转变港口发展方式,集中各种资源,夯实基础设施、加大陆桥辐射、实施港产互动,切实提升连云港港口在服务江苏沿海开发、促进国家东中西区域共同发展中的功能,着眼全局打造港口发展引擎。
祁安(淮安日报记者):既不沿江也不沿海的城市,似乎与沿海开发没什么关系。但是淮安人不这么认为,淮安虽然不临海,但是距离连云港、盐城、南通三个沿海城市都很近,特别是距离连云港不足100公里——淮安当然属于沿海城市,淮安响亮地喊出要依托沿海,借港出海,扩大开放,实现共赢。淮安要借的“港”有三个。第一个是借连云港港,实现由“运河经济”向“海河经济”跨越;第二个是借上海之“港”,在更高平台上参与国内外经济分工与合作;第三个是借各类高端资源之“港”,借助外力形成井喷效应推动跨越发展。
晏飞(徐州日报记者):徐州的发展正面临多重机遇。随着一座亿吨大港正在徐州快速崛起,一条连接京沪的新钢铁巨龙正在徐州延伸,一个现代化国际化的机场正在徐州呼之欲出,曾经地处腹地的徐州,与北京更近、与上海更近、与世界更近。更多的项目在徐州落地、更多的技术在徐州转化、更多的产业在徐州集聚。织好“双面绣”,让老百姓对发展充满信心
庾康(新华日报记者):“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胡锦涛总书记要求江苏“着力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以改进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透出浓浓的爱民之情。
就苏北而言,实现从“追随者”向“增长极”的跨越,正同时面临三重挑战:一是保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势头;二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三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改善民生,促进城乡统筹发展。针对就业、就医、社保、住房等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各市怎样推进城乡一体化,做好“民生文章”?
陈辉(盐阜大众报记者):盐城经济结构中有两块“短板”,城镇化率和服务业占比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盐城将着力推动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织就经济民生“双面绣”。今年,大市区重点实施10大类108个城建项目,总投资482.8亿元,年内计划完成投资224亿元。
葛明(宿迁日报记者):“规划再集中、建设大扩量、配套设施齐、投入渠道多”,当前,我市各地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大手笔”加快建设农村集中居住区。与此同时,宿迁中心城市内的各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现场,机器隆隆,车辆穿梭,构成了一幅幅壮观的建设场景。中心城市今年有90项重点工程,大多是政府为民办事的民心工程,涉及到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功能完善、品位提升。当前,正按照“富集人气、集聚商气、彰显特色、一体发展”的要求,加速推进中心城市和三个县城建设,打造现代化中等城市群,同时,加快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提高集中居住区的入住率和老宅基置换率。
晏飞(徐州日报记者):市委书记曹新平说:徐州是一个以煤和铁矿著称的老工业基地,同时也是一座有山有水的美丽城市。要做到科学发展、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就要给百姓创造一个生态优美的宜居环境。
在生态改造和环境再造上,徐州不惜代价,在石头上种出“森林城市”,每年投入100亿元,通过见缝插绿、拆违还绿、扩湖增绿、延山扩绿,建成故黄河旅游风光带、小南湖公园、云龙公园综合改造及“敞园开放”工程、云龙山东坡运动广场等一大批公园景点和绿地景观。云龙湖、大龙湖、九里湖、金龙湖,四湖绕城,一批免费开放的公园变成“城市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