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推进节能减排 追逐能效认证的市场机会
推进节能减排 追逐能效认证的市场机会
  • www.chemmade.com
  • 2010-09-08 13:54:41
  • 第一财经日报
  •   全球推进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中,很多高能耗消费产品将因不符合各国更为严格的环境和能效监管标准而被市场完全清出。这也迎来了能效监管、能效检测和认证行业的黄金期。
      
      而通过一系列并购和战略合作,以机动车检测认证及咨询闻名的全球第三大的认证机构——德国机动车监督协会(简称为DEKRA)已经大举开拓到了这一新兴领域。
      
      带着对能效测试和认证领域的疑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对DEKRA认证集团的两位高管——DEKRA认证董事长史蒂芬·科豫柏(Stefan Kolbl)和DEKRA工业认证董事长马克·托马斯(Mark Thoms)进行了专访。
      
      第一财经日报:国际金融危机后,新能源发展浪潮认证和检测行业将产生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科豫柏:主要经济体已经原则上在未来数年减少CO2排放。CO2潜在减排能力必须通过工业生产部门和消费者分别减少能源消耗才能实现。
      
      欧洲已经出现了在能源消费和能效提升方面各式各样的指导和立法,涵盖了汽车、电器和电子产品以及其他的耗能的非电子消费品。
      
      2010年6月,欧盟已经公布了新的能源相关产品的能源标识指导目录。同时,欧盟环境设计指导目录的出台也将帮助欧盟进一步减排。按照估测,这可能为帮助欧盟到2020年的至少减排7800万吨CO2。这意味着,高能效的产品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而低能效产品将被清除出市场。
      
      能效测量和认证的需求将在未来几年里持续快速增长。但不只是产品本身为能效改善提供了商业机构会,同时工业设备也有很大的潜在能效改善空间。我们认为,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里面,为使工业设施达到国际性的能效认证标准,企业将会有商业动力。
      
      托马斯:在认证和测试领域,你只能提升你所测试的产品。所以,认证和测试对于提升能效是非常重要的。在各国更为严格的环境立法下,人们首要倾向于如何规避法律,所以,各国政府需要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第三方来帮助政府,以确保法律不仅是被制定了,而且会发挥成效。所以,我们对这个领域市场的发展充满信心。
      
      日报:中国的节能行业一直有一个例子,就是使用节能灯是节能的,但生产节能灯却不一定节能,这反映了节能产品生产中的一个悖论。由于未来绿色产品概念应该覆盖了生产和消费的各个环节,您预期,未来的国际能效标准发展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是否意味着,未来建立统一体系的全产业链节能认证是必需的?
      
      托马斯:确实,制造一个节能灯较制造传统的灯泡要耗费更多的能源。但是,制造阶段的高能耗将被3~4倍的产品寿命来抵消,况且在实际使用的阶段,节能灯要降低80%左右的耗能。
      
      然后,还是有一定的空间来优化制造过程的能耗。节能灯制造行业已经意识到了要在制造、运输和分布环节实施更多的能效改善措施。这项新的标准已经在诸如EN16001等标准中实施,同时也在将于2011年生效ISO50001国际标准中标注。按照预想,这项标准将帮助整个工业设施在长时间内提升20%左右的能效。
      
      日报:全球的汽车生产厂家都已经着手进入电动车领域,中国的16家中央企业已经开始联手建立电动车产业联盟,并试图创造新的行业标准。作为汽车检测和能效检测两个行业的专家,DEKRA怎么看待电动车将带来的新标准?
      
      科豫柏:汽车领域是未来提升能效的重点之一,DEKRA也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很多的投资。我觉得,除了汽车本身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外,对电动汽车尤其要重视的是电池的稳定性。这是一种新的安全问题,也是我们正动员所有的测试公司来研究的共同课题,也关系到国际电动车安全新标准的制定。
      
      托马斯:特别对中国来说,我认为,需要第三方的测试领域提前参与。在西方国家,汽车安全性和能效性本身是其设计的重要环节,但其他部分地区,汽车安全性只被看成为成品制造后的一项检测过程。需要强调的是,在电动车的发展中,联合有经验的机构提前介入可能是必需的。

  • 文章关键词: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