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煤化工再遭冷处理 各地方仍在热发展
煤化工再遭冷处理 各地方仍在热发展
  • www.chemmade.com
  • 2010-07-28 09:22:47
  • 中国石化报
  •     “十二五”期间,煤化工产业面临的形势依旧严峻。
       
        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司长方君实透露:“虽然‘十二五’期间国家将适度发展煤化工,但是政策导向是限制,将鼓励煤转电。当下煤化工发展主要得益于低煤价,如果煤价上涨,煤化工的经济性将降低。”

        不久前,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规范煤制天然气产业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指出,在国家出台明确的产业政策之前,煤制天然气及配套项目由国家发改委统一核准。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强项目管理,不得擅自核准或备案煤制天然气项目。

        这意味着,以煤制天然气为代表的煤化工项目将继续被“冷处理”,煤化工项目的建设将接受更为严格的审批过程。

        与国家政策收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地方政府发展煤化工的热情。山西、内蒙古、新疆、宁夏等资源型省份纷纷将煤化工作为延长产业链、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手段之一。

        煤化工再遭“冷处理”

        煤化工是一项庞大的资源系统工程,涉及煤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技术、资金以及诸多社会配套设施,其中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是煤化工发展最主要的制约因素。

        “煤制天然气是煤化工项目中碳转化率(50%以上)最高的项目,因此被众多投资者看好。即便如此,国家发改委还是下发了产业政策,不会任由地方发展。”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院长史献平告诉记者,“目前,国家对煤化工先进行试点,试点项目已经确定。‘十二五’期间煤化工政策不会有大改变,煤化工项目更不会遍地开花。”

        2009年5月出台的《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指出,坚决遏制煤化工盲目发展势头,积极引导煤化工行业健康发展。今后3年内,停止审批单纯扩大产能的焦炭、电石等煤化工项目,原则上不再安排新的煤化工试点项目。

        国家能源局人士表示:“具备审批条件的项目也会审批,比如煤层气项目。除建设煤制气项目必备的煤炭、水资源和配套的管网等条件外,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相应的储运条件、副产品的利用将成为未来项目审批过程考量的重点。”

        地方发展热情高涨

        地方政府发展煤化工的积极性并没有降低。

        以内蒙古为例,为吸引有实力的能源企业来内蒙古投资开发,内蒙古自治区调整了资源、土地、环境、产业和技术等方面政策,对在内蒙古投资建设电厂或煤化工项目的大型企业集团,实行了“两个50%”的政策,即按项目转化量1∶2配置煤炭资源,50%就地转化,50%进入市场。

        目前,内蒙古境内坐落三大煤化工示范项目:一是神华集团鄂尔多斯煤直接液化项目,一期工程产能为108万吨/年;二是伊泰集团16万吨/年煤间接液化项目,已累计生产油品4.1万吨;三是大唐国际煤制天然气项目,位于内蒙古克什克腾旗,总投资257亿元,预计今年可供气13.4亿立方米,2012年最终达产40亿立方米。

        伊泰集团16万吨/年煤间接液化项目,装置负荷率现在已达到95%。“煤制油装置运行良好,甚至部分能耗指标优于最初设计值。”伊泰煤制油公司负责人说。伊泰煤制油项目70%负荷运行时的考核值显示,生产1吨合成油的有效气耗为5710立方米、有效煤耗为3.5吨、有效水耗为12吨、有效电耗为1600千瓦时。

        除了内蒙古外,山西、陕西、甘肃、新疆、宁夏等资源型省份,也将发展煤化工作为产业升级的重要路径,并作为当地经济转型的重要手段之一。

        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近日在考察山西焦煤集团、潞安集团、宏特煤化工公司等煤化工企业时表示:“山西发展煤化工潜力巨大,要用节能、环保、低碳、清洁的方法大力发展煤化工,延长产业链,把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为资源型经济转型提供支撑。同时,要占领技术制高点和产业制高点,努力建设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大型煤化工基地。”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被宁夏自治区政府视为“一号工程”,计划到2020年形成煤炭、电力、煤化工和新材料四大产业基地,实现工业增加值和拉动相关产业增加值共1500亿元。

        在新近完成的《建设新疆乌鲁木齐国际能源城规划纲要(初稿)》中,新疆将煤化工列为与煤电、石油化工并行的产业。

        “虽然地方政府将煤化工写入发展规划,但是具体项目仍需要国家发改委来审核批准。项目能不能上马,最终需要国家发改委定夺。”史献平说。

  • 文章关键词: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