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句古语是从业者对近年
POM市场发展的经典诠释。早在2004年,我国自主研发的云天化POM市值15800元/吨,回望近十年中,国内POM行业饱经风霜洗礼,在全球经济低迷不振的形势下,国产POM从2008年满怀斗志的14000元/吨点位跌至今年年初9400元/吨的历史低谷,下坡路由初期的缓慢震荡直至近年以来的一落千丈。当然,这与近十年间国内大量涌入的POM生产厂家,以及同一时间大举进发的进口POM所形成的供应量超饱和的供需矛盾密切相关。
但所谓“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时至今年下半年,在宏观风险减弱、“供应侧改革”不断深入、大宗商品全线上涨的大环境鼓舞下,POM这位“壮士”积蓄十载“洪荒之力”,一路激昂挺进、厚积薄发,以超乎预期且惊人的涨势,完美演绎了行业的“逆袭之路”。
笔者以下从供、需层面简析短中线国内
POM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揭开年前此股涨势能否燎原的神秘面纱。
供应层面:我国POM产品研发始于20世纪50年代,与杜邦、塞拉尼斯几近同步,甚至早于日本旭化成,但受工艺技术水平低、原材料及动力损耗高、生产成本偏高、产品质量稳定性不足等多种因素制约,我国POM的研发进展相当缓慢,至20世纪末期国内POM生产规模仍停留在千吨级。然进入21世纪以来,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及资金投入,国内一批又一批POM装置相继建立,中国POM生产能力迅速提升。但与此同时,我们忽略了至关重要的一点,因聚甲醛生产工艺复杂、装置规模小,其成本要高于一般通用树脂,故自身价格也偏高,下游产品用量大多以10吨、100吨计,没有大宗用户,使用范围亦受限。虽然国际POM消费量较为稳定,但国内消费量可替代进口的仅不足4万吨,因此它并不具备放手大面积发展的市场条件,正因为此,在已逝的十几年历史长河中,我国POM市场跌宕起伏,发展经历了严重的供给约束和供给抑制,承受着来自国产低端料供应过剩、进口高端料成本偏高的双重压力。
目前,上海蓝星、中海油天野以及天津碱厂聚甲醛装置均处于停产状态;鲁南兖矿及唐山中浩于2014 年先后投产,均经过试生产阶段,但今年兖矿装置11月完成技术升级后,目前暂无批量货源供应市场,而中浩方面则于8月下旬停车检修至今无明确重启计划;仅云天化、开封龙宇及神华宁煤正常生产,且后两者装置运行仍存在部分问题,制约整体开工表现。
当然,产能过剩是影响我国POM生产企业停产及开工率不高的关键因素。今年以来,我国强抓“供给侧改革”,国内不少POM厂家也鉴于成本提高和风险控制,对一些设备进行了阶段性的检修调整,这也直接导致了今年下半年以来国内POM货源紧缺的现象,且多方均表示,此货紧局面或将持续至年底仍难以缓解。
需求层面:国内POM下游需求可分高、中、低三档。其中高端产品领域以汽配、机械部件为主,特别是应用于汽车配件行业以及高端电子电器行业的改性POM,基本都是由杜邦、宝理、三菱及某些进口品牌占领,而中低端产品则多以国内品牌为主,消费市场以国内新兴工业领域和东南亚地区为主。
国内POM 90%以上为通用型号产品,大多应用于民生用品、工业配件以及中低端电子产品市场。近年来,高附加值的改性领域是POM行业获利较丰的新一代产品,但国内POM在改性方面的研发和技术创新相对较弱,而国外POM已有几十年的产品研发经验,改性产品系列和品种众多,且改性高端POM产品的应用量已达到30%以上,故我国POM进口量近年渐趋增加,但受美元汇率节节高攀的影响,进口POM的成本压力也在急速飙升。(提示:我国POM虽以进口为主,但进口产品实际用于国内市场消费的比例并不算高。)
作为POM下游,近年来多以谨慎小单跟进为主采购基调,但近期受POM供应端严重不足的影响,下游工厂表现出空前的采购热情,且四季度我国POM生产企业多有拉涨操作,下游为保证正常排产,面对目前高价原料既已无退路,短中线只能被迫接盘并积极寻货。
“十年磨一剑”——这是多数贸易商对近期
POM市场的论调,面对前方“高能”涨势,部分商家流露几丝欢喜与雀跃,但更多大佬只是坦然一笑。强势拉涨是否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又或是昙花一现,需要各位“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笔者以上只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