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次“入冬”失败之后,广东终于真正启动寒冬模式。冬天的到来,并非都让所有在广东地区生活的人们都感到欣喜与愉快。伴随寒冬到来的,还有广东部分地区工厂的倒闭,其中不乏与塑料加工紧密相关的企业。广东地区的塑料加工行业是否也已进入寒冬?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相关数据,2015年1-9月中国塑料制品行业的产量、出口交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利润率的相关数据。数据表明,2015年前3季度塑料加工业产量增幅、主营业务收入增幅、利润总额增幅均有所回落,整体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广东作为仅次于浙江、名列全国第二的年产量千万吨塑料大省,受大环境的影响,2015年前三季度的塑料制品总量、主营业务收入、行业利润以及出口量,也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广东的塑料行业如何走过这个寒冬?为此,记者特约采访广东省塑料工业协会会长符岸及深圳市高分子行业协会秘书长王文广。
“功能化、轻量化和微型化”将成未来发展趋势
符岸指出2015年广东尤其珠三角地区地价上升、环保标准的提高以及人工费用的增加,确实加大广东塑料企业的运营成本,“但是另一方面,塑料原材料的成本也在不断下降,这也为塑料企业的技术创新带来一些利好因素”。
符岸认为,未来塑料加工业将朝着功能化、轻量化和微型化的方向发展。“其中微型化代表了塑料加工业从设备到成型工艺最先进技术的集成,将广泛应用于光电通讯、影像传输、医疗机械、信息存储、电子产品、生物医药、精密机械等等。”
在装备研发方面,微型注塑机成型理论和制造方法、3D打印快速成型高精度技术和设备也将是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最后,符岸表示,塑料行业应该加快行业创新体系建设,坚持“功能化、轻量化、生态化、微型化”技术方向,“高端化、个性化、小批量”的布场导向,协调资源、区域优势,优化产业区域布局,继续实施产业“由大到强、替代进口、缩小与国外先进水品”的规划。
“修炼内功”+“一带一路走出去”双管齐下谋出路
王广文则举例说,虽然今年深圳地区70%-80%的塑料企业收入都在下滑,仅次于2008年(当时几乎是100%的企业都在下滑),但是仍有20%左右的企业因其产品质量高、技术创新,仍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如深圳沃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LCP项目,市场效益仍不错。“未来,由于塑料产业有30%-40%的产能过剩,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王广文认为,由于技术的创新需要有一定周期,让所有企业都通过创新来度过困境并不现实,但是企业可以“修炼好自己的内功,稳定产品质量、提升产品品牌,同时还需加快自动化发展。”
此外,王广文建议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国家的“一带一路”政策,把技术输送出国,开拓国际市场。“比如印度,其塑料加工行业比中国要落后将近10年,许多在中国国内产能过剩的技术和产品,在印度仍然是需要依赖进口的新技术和产品,比如PVC环保稳定剂。印度市场对日用塑料品、板材和薄膜的需求仍然非常旺盛。”
王广文说,其实部分企业已经意识到印度市场的重要性,比如最近他刚带一个中国企业团(约40来家企业)参加印度的塑料展,但是印度政府的某些政策,如对中国的PVC板材粉末进口设立反倾销壁垒,甚至还在酝酿有关注塑机的反倾销政策,也将在一定程度对中国塑料企业开拓印度市场造成不利影响。“但是,中印合作市场前景仍然广阔。”
最后,王广文表示,随着人民币的贬值以及人民币纳入SDR,出口企业将迎来利好契机。“特别对于深圳来说,大部分企业都从事出口业务,而且塑料行业作为深圳高分子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深圳将高分子行业定位为“战略新兴产业”,在深圳市政府专门出台的《深圳市新材料产业振兴发展政策》和《深圳市未来产业振兴发展政策》的引导下,塑料行业也必将走过这个寒冬,迎来美好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