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过剩 稀土市场多重承压后市看淡
www.chemmade.com
2014-09-19 16:21:43
中国化工报
9月以来,稀土市场传统的“金九”行情并没有出现,反而各品种产品价格呈现持续下跌态势,让业界着实品尝到了“好景不再”的冷清秋季。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业内普遍预测,在市场供应面严重过剩、国内外宏观经济下行风险尚存、需求端始终疲软难以提振等多重压力之下,稀土市场整体行情几个月内发生逆转基本无望,四季度或将继续维持低位盘整的惨淡走势。
交易惨淡跌势难止
“今年以来,稀土市场总体表现是‘跌跌’不休,即使有短暂的上涨行情,也持续不了几天。从9月中旬均价来看,稀土代表性产品氧化镨550元/千克,环比下降了4.10%;氧化钕292元/千克,环比下降了2.01%。而稀土钇、铕、铽,市场价格也是一路探底,环比跌幅分别达到了2.82%、10.22%、9.78%,大部分企业处于保平和亏损状态。”内蒙古华谊稀土有限公司总经理胡耀斌满腹忧虑。
据胡耀斌介绍,今年7月份至9月中旬,稀土市场景气度创下历年来的新低,除价格不断震荡下行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有价无市,供需交易惨淡。由于需求低迷,企业和贸易商都缩小甚至停止采购,即便偶尔有询价咨询,但报价极低供货方很难接受。
此外,胡耀斌认为,替代产品陆续涌现,也加剧了市场成交量减少,带动稀土价格下跌。下半年以来,在之前铁氧体替代钕铁硼稀土永磁材料的基础上,抛光粉、玻璃、陶瓷、LED等产业技术革新相继加快,出现了较多稀土替代产品,下游应用企业对稀土选择了不用或者尽量少用,使本来严重过剩的氧化镧、氧化铈和氧化铕等稀土产业再遭挫折,消费量进一步削减。稀土行业亟待拓展新的应用领域,提高消费量。
产能过剩供应充裕
原国家计委稀土专家组成员、资深稀土专家熊家齐表示,产能过剩导致的供应面极大充裕是稀土市场下滑的主导力量。今年四季度,这一局面不会有根本性转变。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上半年,我国稀土分离企业氧化物、盐类等稀土上游原料产能已经高达30多万吨,而市场需求仅有10万~13万吨。其中,国外3万~5万吨,国内7万~8万吨。”熊家齐接着分析指出,稀土镧、铈、钇氧化物产量约占轻稀土总产量的70%,但是今年9月中旬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却下跌了近40%。出口方面,今年1~8月,我国累计出口稀土18252吨,同比增加34.8%,但出口均价仅为14.07美元/千克,较2013年全年出口均价下降了44.76%。
熊家齐说,我国稀土供应量占到全球稀土消费量的85%以上,但我国稀土在国际贸易格局中并不占优势。我国稀土企业多生产初级产品,2014年上半年,稀土行业中磁性、发光、抛光、储氢等材料的产能利用率均低于40%。2014年我国永磁材料产能增幅预计为10%,可能将超过30万吨以上,但市场需求预计在9万吨以下。
江西某大型稀土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诉苦说,四季度稀土企业的日子难言乐观,供大于求、产能过剩使市场几乎没有回暖可能。稀土产能官方统计数字并没有包括非法生产企业,这些“黑矿”产能可以占到实际总产能的20%~30%,国内每年稀土矿10多万吨的供应量中,至少有3万多吨是“黑矿”。因其没有税收及环保投入等成本,具有很大的价格优势,严重冲击市场秩序。国家需要加大打击非法开采与违规生产的力度。
需求疲弱恐难提振
内蒙古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李继林教授表示,目前,全球宏观经济尚未走出低谷,大幅回升更绝非易事。可以判断,四季度国际国内稀土消费需求端疲弱难提振。
李继林说,需求端动力不足,造成了今年7月至9月中旬连续两个多月来,稀土产品价格低位震荡下跌,企业效益锐减,苦不堪言。从细分市场来看,轻稀土下游产业链开工率萎缩,需求还会适度减少,但价格受成本制约难以大幅再降;重稀土需求受国外市场拉动也略显疲态,价格还有下探空间。
李继林分析认为,综合历年稀土市场来看,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对稀土市场的作用十分明显。国际方面,汇丰等权威机构预测,四季度美日欧经济面临一定的压力,或将减速慢行,短期内出现全面复苏可能性不大。国内方面,8月我国多项宏观经济数据均创下新低,表明经济下行压力明显。所以,四季度需求端不尽人意,很难推动稀土市场步入上行通道。
但李继林同时也指出,近期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及稀土行业管理措施,给未来稀土市场注入活力。比如工信部联合多部门8月15日开启新一轮的稀土打黑专项行动;工信部8月18日公布了今年第二批工业行业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企业名单,涉及28家稀土企业,合计产能10.371万吨;厦门钨业、包钢稀土等公司南北两大稀土整合方案获批,表明大型稀土集团整合迈入快速通道;还有国家稀土收储开始启动等等。尽管短期内作用效果不明显,但长期来看,对提振稀土市场活跃度将带来新的动力。
文章关键词:
稀土市场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