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食品级磷酸盐暑天遭“霜冻”
食品级磷酸盐暑天遭“霜冻”
  • www.chemmade.com
  • 2011-06-29 14:36:28
  • 中国化工报
  •     近来,国内食品级磷酸盐行情持续低迷,约四成生产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况,整体开车率降至近年来较低水平。个中原因除受全球食品添加剂风暴冲击之外,还受母体原料价格高位、出口受阻、市场判断走势困难等因素困扰。

      违规添加 行业蒙难

      今年以来,国内围绕食品添加剂的报道不绝于耳,至今仍是各种媒体的热点话题。先是发改委3月初宣布自5月1日起,禁止在面粉生产中添加过氧化苯甲酰和过氧化钙(面粉增白剂),随后“3.15”又爆出双汇肉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等事件,直至不久前中国台湾地区塑化剂风波将食品添加剂推向舆论风口浪尖的顶峰。这期间,有媒体也报道了餐饮业中违规添加食用磷酸盐的消息,特别是有关报道称,由于在羊肉丸、火锅底料大量添加磷酸盐,可能会增加儿童罹患佝偻病风险,无疑对食品级磷酸盐产生了巨大负面作用。

      在舆论抨击和政策高压之下,食品加工业已胆战心惊,对食品添加剂的购买和使用愈发谨慎。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生产食品级磷酸盐,目前有数十个品种,主要用于肉类、水产、饮料、面类等食品加工业。尽管现在生产品种较多,但依据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11),列入附录的仅有三聚磷酸钠、焦磷酸钠、磷酸二氢钠、磷酸二氢钾、磷酸三钠、三聚磷酸钾、六偏磷酸钠等十余个品种;按照规定,不在目录之中的,严禁用于食品加工。在目前的政策和舆论环境下,食品加工业非常小心,即使采用符合标准的食品添加剂也只是按允许范围的下限添加。这样,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食品业整体需求下降,导致食品级磷酸盐市场迅速萎靡。

      国外竞争 出口受阻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中国对外出口的食品级磷酸盐除食用磷酸、三聚磷酸钠、焦磷酸钠、六偏磷酸钠等大宗产品之外,还有部分没有被列入《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目录的品种。行业统计资料显示,至2010年,国际市场对我国磷酸盐进口已连续3年呈现滞涨。这一方面因为欧洲多国相继发生金融风险,经济复苏缓慢,相关需求减少。另一方面是缘于我国技术输出,近年来非洲部分国家已崛起数十万吨的磷酸盐产能,他们利用区域、价格、运输等优势,大肆争夺欧盟等重要国际市场,削减了我国在上述市场中的份额。

      出口受阻还有一个内在原因。由于食品级磷酸盐的母体原料黄磷具有战略资源属性,政策调控力度较大,下游产品也会受到波及。2010年7月15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取消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的通知》,涉及十余个磷酸盐品种,无疑增加了出口企业的运营成本。如按当前磷酸盐主流价格7500元/吨、出口退税率5%计算,每吨产品增加出口成本375元。这样高的增本因素,一般企业都难以消化,出口将会导致绝大多数企业亏损,所以丧失了出口动力。

      原料高位 观望居多

      今年以来,黄磷市场受电力政策多变、物流费用上升等多种因素影响,价格表现异常坚挺,始终盘稳在16500元/吨一线。黄磷属高耗能产品,单位产品耗电高达15000千瓦时,电费占黄磷制造成本的65%以上。显然,这种成本构成对电价上涨非常敏感。国家发改委决定自6月1日起,对包括产磷大省的15个省市电价进行调整,电价平均上调1.67 分/千瓦时。电力涨价预期是推高黄磷价格的主因。同时今年以来黄磷始终受到物流费用上涨的困扰,年初,云南铁路不再承担桶装黄磷运输业务,占全国总产量一半以上的云南外销黄磷一律改成公路运输,汽运使物流成本陡升,抬高了黄磷价格。另外,磷矿石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以及黄磷装置开工不足,造成单位产品分摊固定费用能力下降,都对成本上升起到推高作用。

      按照往年规律,每年丰水期一般都是黄磷价格较低的时段,但现在的黄磷行情却让磷酸盐企业把不准脉,不敢贸然增加黄磷购买量,因担忧贬值而不愿增加产品库存。许多磷酸盐企业陷入困惑,认不清下一步市场方向,只能保持观望等待,致整个行业陷入惨淡经营之中。

  • 文章关键词: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