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固态电池如何“锁死”高镍三元材料的未来?
固态电池如何“锁死”高镍三元材料的未来?
  • www.chemmade.com
  • 2025-09-05 13:51:32
  • 长江有色金属网
  • 2025年,全球新能源产业正处于技术突破的关键阶段。随着多家龙头企业相继发布全固态电池的装车计划,2027年有望成为全固态电池规模化应用的起点。这一变革不仅将重构动力电池产业竞争格局,也可能深刻改变镍等关键金属的资源需求逻辑——高镍正极材料与固态技术的结合,正引发新一轮战略资源布局。


    固态电池推动镍需求进入新阶段


    在传统液态锂电池阶段,镍的需求增长受三元与磷酸铁锂技术路线竞争的制约。而固态电池由于能量密度可突破500Wh/kg,与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如NCM811)具备天然的适配性。据测算,每GWh固态电池的镍用量约1320吨,达到磷酸铁锂体系的20倍以上。此外,硫化物电解质与高镍电极之间良好的化学兼容性,进一步巩固了高镍材料在固态电池中的主流地位。


    有分析预计,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可能达到771GWh,对应镍需求约101.8万吨,显著高于早期预测的45.11万吨。这一调整源于产业化进程的提速——硫化物电解质成本正从2.2元/Wh迅速下降至0.61元/Wh,经济性不断提升将推动固态电池在高性能场景如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和人形机器人中的普及,从而为镍消费带来新的增长动力。


    多元技术路线引发不确定性


    尽管高镍路线在固态电池中暂居主导地位,替代性技术也在不断涌现。2024年8月,美国科研团队宣布锰基锂电池实现能量密度820Wh/kg,首次超过镍基体系。该技术路径以资源更丰富、成本更低的锰替代镍,降低了对印尼镍矿的依赖。同时,欧盟主导的木质素有机电池在高温性能与能效方面展现竞争力,尤其适用于储能领域。其他方案如LMFP(磷酸锰铁锂)电池,以160-180Wh/kg的能量密度和显著成本优势,已在动力市场加快应用。多种技术路线并行发展,可能削弱镍需求增长的确定性和幅度。


    中国强化全产业链战略布局


    为应对技术及资源风险,国内企业正积极推进从资源到技术的全线部署。在印尼,多家中国企业已建立大型湿法冶炼项目,第三代HPAL技术大幅提升镍钴回收率,并实现低品位红土镍矿的经济利用。目前,中国在全球镍加工中的占比已从2015年的12%提升至45%。技术方面,国内电池企业正多路线推进固态技术研发:宁德时代聚焦硫化物电解质体系,并实现中试线核心设备国产化;卫蓝新能源在聚合物电解质领域取得进展,其半固态电池系统续航已达1000公里。这种多技术并进的策略,既有助于抓住高镍市场机遇,也为应对技术替代风险提供缓冲。与此同时,镍在高温合金、3D打印等高端工业领域的应用,也在拓展其需求维度。


    供需格局正临近转折点


    目前镍市场整体仍处于供应过剩状态。2025年一季度LME镍价一度呈现下跌态势,接近镍生铁成本线,印尼镍矿产量增速明显放缓。这一局面可能为后续固态电池带来的需求爆发创造条件。


    结语:技术驱动资源价值重构


    全固态电池的产业化将重新定义镍金属的战略地位。一旦高镍材料成为固态电池的“标配”,其资源稀缺性和价格形成机制也将发生深刻变化。对中国而言,这场变革既蕴含机遇——通过全链条优势争夺全球定价话语权,也需应对资源地域风险与技术替代的挑战。未来镍市场的竞争,将不仅是资源之争,更是技术迭代与产业链整合能力的较量。


  • 文章关键词: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