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专家预测新型储能总投资规模将近9000亿元
专家预测新型储能总投资规模将近9000亿元
  • www.chemmade.com
  • 2023-11-12 10:32:31
  • 证券日报网 
  • 11月9日,首届世界储能大会在福建省宁德市开幕。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一司一级巡视员苗长兴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与有关各方共同推动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注重中试验证和场景牵引,优化产业发展生态,深化国际合作。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认为,新型储能行业是当前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新方向。“从供应端看,与风电和光伏发电比较,新型储能的能源输出更加稳定;从需求端看,新能源汽车等的发展需要储能产品提供支撑。在‘双碳’目标驱动下,新型储能产业潜力巨大。”


    “新型储能产业是我国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以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钒电池等为代表的新型储能行业,具备高效、环保、可调度性强等特点,不仅能为国内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还将带动相关技术发展更进一步。”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对记者表示。


    政策支持不断    


    产业发展空间广阔


    据工信部数据,2023年上半年,新投运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863万千瓦,相当于此前历年累计装机规模总和。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环境技术经济分会理事张建红预测,到2030年,全国新型储能总功率将达到1.2亿千瓦,新型储能总投资规模将近9000亿元。


    广阔的蓝海市场正不断释放吸引力。目前,各地均加大新型储能发展研究力度,制定专项规划或者在相关能源规划中明确新型储能发展目标,以多种方式大力推动新型储能发展。


    例如,江苏省近日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培育第三代半导体、未来网络、氢能、新型储能等10个成长型未来产业。早些时候,广东省印发了《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达到6000亿元,年均增长50%以上,装机规模达到300万千瓦;到2027年,全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万亿元,装机规模达到400万千瓦。


    对此,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政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董晓宇向记者表示,新型储能产业是中国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政策支持叠加技术进步、成本下降等多重积极因素,会激励新型储能行业以市场化手段获取盈利空间的扩展。未来,新型储能产业的商业模式、应用场景会更加完善,产业链上各细分领域的市场规模也将实现更快增长。


    细分市场多元    


    上市公司各有侧重


    在锂离子电池领域,我国已经形成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一批龙头企业;在钠离子电池领域,传艺科技、美联新材等正积极开拓市场;在钒电池领域,钒钛股份、河钢股份、永泰能源等上市公司已率先布局占据先发优势。


    传艺科技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公司钠离子电池业务正处于跑步期,尚未满产,产品已经应用在储能、小动力车等领域,未来将进一步扩大产能。上海电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钒电池业务目前占公司业务比较小,未来将进一步扩大产能,在风光储氢一体化大发展的当前,公司看好钒电池的产业前景。在投资者互动平台,永泰能源表示,未来,公司将不断完善和加快包含石墨烯复合电极、双极板及隔膜等在内的全钒液流全产业链发展,逐步完成相关产品中试和量产。


    谈及上市公司在新型储能行业的布局,贝恩公司全球商品战略顾问总监潘俊对记者表示,业内企业反应都较及时,对技术更新、市场新品保持高度敏感。与此同时,企业还需要关注市场供需变化,以灵活态度应对阶段性产能过剩,合理规划业务布局。


    林伯强则强调,特定细分市场的产能过剩属于阶段性现象,由于市场整体需求增长快、行业技术进步迅速,过剩产能不需耗时太久就会被消化。

  • 文章关键词: 新型储能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