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亚洲最大火电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项目投产
亚洲最大火电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项目投产
  • www.chemmade.com
  • 2023-06-02 10:14:05
  • 央视新闻客户端
  •   今天(2日),亚洲最大火电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项目——国家能源集团江苏泰州电厂项目经过多天满负荷运行,正式投产,每年可捕集消纳二氧化碳达50万吨。

      泰州电厂拥有4台百万千瓦功率的发电机组,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项目以4号机组烟气为原料,进行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项目自主研发了新一代高容量、低能耗、长寿命吸收剂,同时创新应用了国内最大二氧化碳压缩机,创新集成了新型填料、高效胺回收等技术,较传统项目降低了10%压缩电耗。

      国家能源集团江苏泰州电厂碳资源开发专项办主任 龚海艇:项目完全由我国自主设计、制造、安装,是目前亚洲火电行业技术含量最高的CCUS项目,二氧化碳捕集率大于90%,产出干基二氧化碳纯度大于99%,各项指标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电厂协同相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就实现二氧化碳“深层次、高效率、大循环”使用进行攻关,贯通从捕集到消纳的二氧化碳全周期链条。项目开发的油田驱油、焊接制造、食品级干冰、高新机械清洗等用户,将实现捕集二氧化碳的100%消纳利用。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二氧化碳年排放量超过130亿吨,其中煤电占比超40%,煤电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

      我国碳资源化利用又有新场景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目前被认为是解决地球温室效应的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方法。而煤炭行业是碳减排的主战场,如何解决煤电碳排放问题,对降低碳排放总量至关重要。

      近年来,各行业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上进行了一定探索。大多数企业是将二氧化碳收集后进行封存处理,而泰州电厂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项目把煤炭燃烧后的烟气进行处理,将捕集的二氧化碳提纯到99%以上,再到工业场景和食品加工场景进行利用消纳。

      国家能源集团江苏泰州电厂碳资源开发专项办主任 龚海艇:二氧化碳无法实现足额消纳一直是限制CCUS项目可持续运营的堵点,泰州电厂通过调研周边园区与企业,对接二氧化碳使用需求,有效贯通区域碳循环,实现了50万吨/年的足额消纳,并具备稳定的盈利能力,为煤电CCUS长期可持续运营提供了样本。

      近年来,我国加快加速推进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的建设。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可将二氧化碳从工业、能源生产等排放源或空气中捕集分离,并加以利用或输送到适宜场地封存,最终实现二氧化碳的减排。截至2022年底,我国已投用的煤电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项目13个,总捕集能力每年约60万吨。

      捕集后的二氧化碳去了哪里

      大量的二氧化碳捕集后去了哪里,近年来,我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发展迅速,各行各业进行了一定探索实践。

      就在昨天,中国海油在广东惠州启动我国首个千万吨级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集群项目,将捕集大亚湾各石化企业排放的二氧化碳,输送到海上进行封存,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探出一条新路。

      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副总经理 邓常红:中国海油将针对海上高含二氧化碳油气田开展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的地质油藏、钻完井、工程一体化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形成我国自主技术体系和装备,构建安全可控的二氧化碳捕集封存技术体系,实现规模减排,促进海洋油气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在江苏泰州,亚洲最大火电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项目——国家能源集团江苏泰州电厂,每年可捕集提纯50万吨的二氧化碳,多项创新技术为我国提供了新的减排路径。项目成功开发油田驱油、焊接制造、食品级干冰、高新机械清洗等用户,将实现捕集二氧化碳的100%消纳利用。

      国家能源集团江苏泰州电厂总工程师 刘建东:在我们这边,造船厂、油田、化工厂等企业对二氧化碳的需求量很大,前期我们主动对接园区企业,锁定了年50万吨的销售量,其中,工业用途二氧化碳40万吨,食品加工用二氧化碳10万吨。

      《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年度报告(2021)》显示,我国已投运或建设中的CCUS示范项目约40个,碳捕集能力约300万吨/年,年注入量约180万吨,捕集源涉及的行业和封存利用的类型呈多样化分布。


      化工制造网将随时为您更新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本网资讯动态。

  • 文章关键词: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