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加快建设我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
加快建设我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
  • www.chemmade.com
  • 2022-07-19 09:49:47
  • 中国新闻网
  •   7月16日,全国碳市场上线运行一周年。当前全国碳市场进入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围绕当前全国碳市场建设关注热点,以及今后一段时期碳市场建设的发展方向和挑战等,中国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相关负责人日前接受了记者采访。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也是落实中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的重要政策工具。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正式启动。

      截至2022年7月15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1.94亿吨,累计成交金额84.92亿元(人民币,下同)。当日收盘价58.24元,较启动首日开盘价上涨21.33%。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以来,总体运行平稳,交易价格在每吨40元至60元范围内波动,未出现暴涨暴跌现象,成交量满足企业履约的基本需求,符合碳市场作为减排政策工具的预期。

      他说,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完成配额清缴量86.5亿吨,配额履约率为99.5%。通过市场机制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将碳减排责任落实到企业,促进了企业实施节能降碳改造,推动实现低碳转型。同时,通过抵销机制的设立,促进了可再生能源等减排项目的发展,降低了控排企业减排成本。

      “全国碳市场不仅是中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工具,同时也为促进全球碳定价机制形成发挥了积极作用”,该负责人表示,全国碳市场建设成效为树立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产生了积极作用。

      这位负责人坦言,建设全国碳市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作为一个仍处于起步阶段的新生事物,全国碳市场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是市场机制作用发挥尚不充分。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仅纳入发电行业,交易方式仅限于控排企业对配额进行现货交易,不利于活跃市场,部分企业对碳交易机制还不熟悉,参与交易存在观望心态。

      二是排放数据质量有待提高。碳市场相关制度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这位负责人表示,经过第一个履约周期的运行和管理,全国碳市场已进入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但完善全国碳市场相关工作依然任重道远。目前,生态环境部正在研究制定第二个履约周期配额分配方案,各地按照相关要求,确定本行政区域内纳入配额管理的各机组预分配配额量。

      同时,在发电行业配额现货市场运行良好基础上,研究逐步将市场覆盖范围扩大到更多高排放行业,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

      “为做好扩大全国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的基础准备工作,我们已连续多年开展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造纸和航空等高排放行业的碳排放数据核算、报告和核查,构建了2013年至2020年上述行业企业碳排放数据库,研究修订相关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技术规范。”该负责人说。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在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报告核查技术规范完善、确保数据质量管理可行、可比、可靠的基础上,成熟一个行业纳入一个行业。

      这位负责人表示,自愿减排交易机制是全国碳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减排行动的又一项重要制度创新。生态环境部将按照循序渐进原则,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加快建设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

      化工制造网将随时为您更新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本网资讯动态。

  • 文章关键词: 碳市场碳排放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