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贵州省发布规划 加快推动能源技术创新
贵州省发布规划 加快推动能源技术创新
  • www.chemmade.com
  • 2022-06-06 14:03:31
  • 中国煤炭资源网
  •   为深入实施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加快推动能源技术创新,有力支撑安全高效能源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根据贵州省“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和科技创新规划工作部署,贵州省能源局、贵州省科学技术厅印发了《贵州省能源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十四五”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也是贵州省六期叠加阶段,全省能源发展面临新的形势,编制具备前瞻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的《规划》,对贵州省能源科技发展趋势进行科学规划和部署,为发挥能源科技创新是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奠定基础。

      《规划》对贵州省能源科技发展需求进行了分析。一是加大煤矿瓦斯防治技术攻关、集成和示范是实现煤矿安全高效智能开采和发挥煤炭“压舱石”作用的前提和保障。贵州煤矿区瓦斯地质“先天性”条件差,煤矿瓦斯防治较为困难,加大推动瓦斯防治技术攻关、集成和示范,对贵州煤矿瓦斯防治技术和先进治理经验进行分析研究,优选出先进适用瓦斯治理技术与装备,构建并逐步完善适合贵州煤矿区的瓦斯治理体系,为煤矿企业治理瓦斯提供技术支持。

      二是煤层气区块构造复杂,加强水平井等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攻关。贵州煤层气具有资源富集程度高,储层能量大,开发潜力巨大的优势,但也面临“构造煤较发育,可动用资源少、多层合采困难,资源利用率不高、地面投入大、开发成本高”等问题,通过应用水平井抽采等新技术、新理念、新设备,不断优化地质评价理论与开采工艺,提高开采效率,有助于解决“构造煤地面高效开发”难题。

      三是建产有利区评价、常压页岩气勘探开发理论与工艺等亟需攻关。目前贵州已取得勘探突破的页岩气总体表现为常压,具有“资源品位不高、产气峰值较低、达产时间较长、稳产时间较短、经济效益较差”等问题,其形成机制、富集规律、有效勘探开发技术尚不明确,因此需要开展关于常压页岩气的勘探开发理论与工艺技术攻关,为页岩气规模化开发提供可靠的依据。

      四是加强电力技术智能化、精准化和数字化发展。就负荷类型而言,参与负荷响应手段应该向更多元、精准和数字化发展,围绕智能发电、智能配电、智能运维等进行建设,完善配套基础设备建设,如智能电站,切实提高需求响应的自动化水平,实现精细化管理。同时为保证安全智能发电,亟需开展线路精确故障定位、故障隔离、自愈等关键技术研究,实现用电、输电安全、智能诊断一张网,提升电力发展的安全化和智能化水平。

      五是积极推动地热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贵州地热能资源储量大、分布广,发展前景广阔,可为城镇集中区、城镇功能区等建筑提供供暖(制冷)服务。在进一步加大浅层地热能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同时,加快探索试点中深层地热能(水热型)多元梯级综合开发利用,合理布局水风光一体化可再生能源项目,因地制宜开发生物质能,宜气则气、宜电则电。

      《规划》坚持以煤为主的基本能源保障实际,进一步健全能源技术创新体系,引领能源高质量发展,坚持补短板,强弱项,增优势,梳理企业技术断点,破解企业“点”的障碍,确保“点线面”融会贯通,以“补链、强链、延链”为目标,强化自主研发,攻克一批制约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技术、工艺及装备。一是形成现代化煤炭智能绿色开发利用体系。推动煤炭工业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合,初步形成符合贵州实际的智能化煤炭开采技术体系。

      二是支撑油气安全保障供应。完善油气管道输配系统,开展页岩气压裂技术、页岩气资源评价关键参数及测定技术攻关,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方面建立智能化开发利用技术,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

      三是保障电力安全高效发展。开展智能电网相关技术,探究基于互联网+电网系统运维与灾害智能应急管控技术攻关,开展储能系统的配电网应急供电和抗灾能力提升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实现用电、输电安全、智能诊断一张网。

      四是推进新能源科技创新发展。发展浅层地热能高效开发利用技术,探索中深层地热能多元梯级综合开发利用关键技术,以新技术突破带动能源新产业和新模式发展。

      五是推进能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促进先进信息技术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电力、煤炭、油气等领域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示范有序推进。推进能源数据中心建设,实施能源数字化试点。六是推动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全省能源产业发展建立能源产业研究院、贵州新能源与综合能源工程研究中心等,打造能源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推动转型升级发展。

      为确保《规划》目标及重点创新任务顺利完成,提出六个方面的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发挥政策效应。三是强化规划引领,狠抓重点项目。四是完善创新体系,营造创新环境。五是推进能源科技成果转化及示范应用。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促进成果资本化、产业化中的激励与导向作用。六是加强能源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完善能源行业教育培训体系。


      化工制造网将随时为您更新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本网资讯动态。

  • 文章关键词: 能源煤炭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