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价格波动平缓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价格波动平缓
  • www.chemmade.com
  • 2021-08-14 10:12:33
  • 中国证券报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简称“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即将满月。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8月13日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以来,市场运行平稳,价格稳中有升,从上线时48元/吨最高涨至61.07元/吨。除了首日成交量达410万吨外,其他交易日一般在几万吨到30万吨之间。

     

    全国碳市场7月16日上线交易,截至8月13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收盘价为54元/吨,相对于上线时48元/吨的开盘价涨幅为12.5%。截至目前,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为651.88万吨,累计成交额3.29亿元。

     

    确保规范运行

     

    赖晓明指出,从运行情况看,全国碳市场价格波动相对平缓,但交易规模偏低,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对于交易量偏低的原因,赖晓明称,“碳市场交易刚启动不久,很多企业处于开设账户的过程中。目前,企业的交易账户开户率为80%左右,也就是说2162家企业中约1600家完成了开户。”

     

    另外,纳入交易的企业多数没有参与过地方试点交易,对碳交易的有关流程、管理方法等方面的了解还有所欠缺,企业参与交易意愿还有待提高。

     

    对于下一步的工作,赖晓明表示,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确保市场运行规范、合规;维护市场平稳,积极推动交易活跃,提升流动性。“要服务好企业,进一步加快企业开户工作。同时,针对企业尚不熟悉碳市场的状况,进一步开展培训工作。”

     

    推进碳市场创新

     

    对于碳市场的交易规模,赖晓明认为,参照地方试点情况,交易量和配额发放量比值大约在5%。也就是说1亿吨的配额分配量,对应年交易量大约500万吨。按照这个比例计算,全国碳市场的年交易量为2亿至3亿吨。以一年250个交易日来计算,平均每天的交易量超过100万吨。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管理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董战峰指出,当前全国碳市场参与主体限于控排企业,专业碳资产公司、金融机构、个人投资者暂时还没有入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资金规模和市场活跃度。对于如何提升碳市场活跃度,董战峰建议,加快推进碳期货市场等碳金融创新,鼓励开发与碳排放权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探索运营碳期货、碳期权等工具,引导金融机构等探索设立市场化的碳基金。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桂平此前表示,碳交易的底层逻辑是排放权的转移,包含配额分配、登记、交易、核查、评估等环节。引入更多金融机构和包括碳衍生品在内的金融产品,有利于发挥碳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降低交易成本。

     

    协鑫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牛曙斌对记者表示,目前碳市场的交易活跃度较低。随着年底履约期的到来,预计届时交易会活跃一些,市场将迎来一波交易高峰,预计交易价格会水涨船高。随着对碳市场认知的提升和碳资产管理的完善,将有更多市场主体参与进来。

     

    提升活跃度

     

    目前,全国碳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赖晓明表示,“十四五”期间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将从多个方面着力推进高质量碳市场建设。

     

    制度体系方面,赖晓明指出,生态环境部制定了碳市场的管理办法和规则。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也拟定了相关实施细则,正在报备主管部门。

     

    扩大市场覆盖范围方面,赖晓明表示,目前仅电力行业纳入碳市场,预计明年将有2到3个行业纳入,希望“十四五”期间将8个重点行业全部纳入碳市场体系。

     

    另外,需尽快引入合格投资者入市。“投资者对市场的活跃、稳定都起到重要作用。从试点市场看,通常有一至两家金融机构参与。希望主管部门积极支持金融机构参与碳市场,充分利用金融机构成熟经验和风险管理能力,推动碳市场发展。” 赖晓明称。

     

    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此前透露,在发电行业碳市场运行良好的基础上,全国碳市场将扩大行业覆盖范围,逐步纳入更多的高排放行业;逐步丰富交易品种、交易方式和交易主体,提升市场活跃度。

     

  • 文章关键词: 碳排放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