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国内环保企业自我变革 寻找低碳商机
国内环保企业自我变革 寻找低碳商机
  • www.chemmade.com
  • 2021-06-21 09:43:38
  • 每日经济新闻
  •   “某地碳捕捉的示范项目,听说只有人去参观的时候才打开,平时都把它关掉,因为成本太高了。”

      6月18日,在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组织召开的第十八期总裁圆桌会议上,环境商会副会长兼首席环境政策专家骆建华在谈到解决煤电二氧化碳排放问题时作如上表述。

      骆建华认为,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一定时期内,全部关闭煤电项目不现实,煤电的调峰功能,应急功能要保留。解决煤电二氧化碳减排的途径,第一是碳捕捉技术,第二是靠碳汇。

      不仅仅是煤电,钢铁等二氧化碳排放大户,交通中的机动车排放等,在碳中和的目标之下,都将面临着结构调整和产业变革。骆建华介绍,清华大学的课题显示,中国如果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话,需要投资138万亿人民币,意味着今后40年,中国在碳中和上,每年要投资3万亿~4万亿元。

      面对巨大的市场机遇,骆建华认为,环保产业一定要从末端治理观念转出来,开始向源头和过程控制转变。

      投资需求达百万亿级

      2020年9月,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期间,中国提高国家自主贡献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的研究显示,今后30年,“碳中和”将为中国带来138万亿元的投资机遇。一是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节能环保等低碳产业将得到快速发展。二是绿色低碳技术将加速创新,产业的绿色升级依托技术的进步,如光伏成本在过去10年中下降了80%~90%,行业投资价值显著上升;三是碳捕捉、碳封存技术也将快速发展,最终实现商业可持续。

      骆建华介绍,不仅清华大学,高盛、渣打银行等机构也对2060年中国实现碳中和的投资需求作了预测,均是百万亿元级别,也就是在今后四十年时间里,每年平均投资需求大概3万亿~4万亿元。

      很显然,在如此巨大的投资需求面前,单靠政府的财政投资难以实现,必然需要调动大量的社会资本加入其中,如何保障收益成为参与积极性的关键。

      骆建华认为,讲碳必须要有定价,要有价格,这是核心,怎么样建立碳减排的市场化机制,前提条件是发现碳的价格,无非两个办法,一个是市场交易,一个是碳税。

      “我们这几年做的二氧化碳交易中心,平均价格每吨20元人民币左右。前段时间,欧盟整个二氧化碳每吨价格已经突破50欧元,有的专家测算,如果要覆盖二氧化碳成本的话,通过碳捕捉或者技术条件,现在二氧化碳的减排成本达到每吨100美元左右,如果这个价格慢慢起来了,这个市场就起来了。”骆建华说。

      今年5月,生态环境部表示,正在组织开展上线交易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拟于今年6月底前启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我国碳市场覆盖排放量超过40亿吨,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碳中和下的转型商机

      “为了实现碳中和,就要求我们要搞零碳经济,这是未来经济新的风口,也是通向未来的‘门票’。”骆建华说,碳中和将带来很多机会,环保产业将来有几个变化: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和过程控制转变;单因子控制向多因子协同控制转变。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马辉在圆桌会议上告诉记者,我们很多环保企业都在思考一个问题,碳中和未来二三十年是一个巨大的风口,甚至说是唯一的风口,我们这些传统的环保企业怎么去拥抱这个风口,或者怎么样置身于这个风口?大家也都在探讨这个问题。

      永清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铭锋认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所有人都认为环保行业是主力军,深入研究达峰和中和里面的机会在哪儿,百万亿级赛道机会非常多。环保企业原来做的是末端治理技术,过程控制的技术才是真正有技术含量的技术。

      同时,埃睿迪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总裁王燕举例称,原来的方式,都是污染产生了环保企业再去做治理,现在是要在过程中做生产工艺的优化。自己公司曾经帮助国内一个垃圾焚烧、固废焚烧的工厂做能耗优化,减少耗能5%,为这个工厂带来三百多万的经济价值。

      记者注意到,在碳中和的目标之下,很多环保企业都在自我变革和寻找低碳商机。


      化工制造网将随时为您更新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本网资讯动态。

  • 文章关键词: 环保、低碳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