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国内石化产业上下承压 相关成本压力增加
国内石化产业上下承压 相关成本压力增加
  • www.chemmade.com
  • 2020-03-06 10:27:42
  • 期货日报
  •   近期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国内石化产业上下承压,面临缺原料而生产不能断、高库存但下游缺需求的状况,相关企业成本压力增加,资金流面临巨大考验。可以说,疫情已经成为石化行业的一场“大考”。

      记者调查发现,在这场“大考”中,灵活利用衍生品市场进行风险转移,成为破局的关键之一。近期,部分企业通过这样的操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稳定了生产经营。

      春节后受疫情及行业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多种矛盾聚集,现货市场价格波动剧烈,炼厂无法获得理想的加工利润。另外,各地采取了交通管制、延迟复工和开学等一系列抗“疫”措施。在这样的情况下,石化产业链下游企业开工一度陷入停滞状态。特别是运输受限,不仅影响前端人员的到岗和原料的供应,也导致后端成品库存压力不断增大,甚至一度出现胀库现象,迫使炼厂停工或者降低开工负荷。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月底,国内沥青厂开工率同比下降超过15个百分点。燃料油市场方面,考虑到疫情影响集装箱贸易流量,货运价格暴跌(较节前下跌超50%),运量大减,燃料油需求十分疲弱。

      “不过,春节假期期间本来就是沥青和燃料油市场的消费淡季,尤其沥青的需求基本停滞。”海通期货能源化工研发负责人杨安认为,随着复工潮到来,加之各地疫情控制取得阶段性成果,未来一段时间,沥青和燃料油的需求会逐步攀升。

      但在需求改善之前,企业该如何规避面临的风险呢?银河期货沥青燃料油高级研究员童川表示,对于炼厂而言,风险主要来自原料和产品价格的不确定性。从节后市场来看,相对于原油,沥青价格较为强势,反映出沥青生产利润相对丰厚,炼厂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通过销售远期现货同时买入原油期货的操作来锁定利润。贸易商可以根据基差强弱合理买入或卖出期货,做好自身的库存管理。另外,在期货市场波动剧烈时,相关企业还可选择场外期权作为套期保值工具。

      对此,京博石化相关负责人也表示认同。在他看来,危与机总是并存的,疫情在影响现货市场的同时,也给商品期货带来了较高的波动率,比如近段时间国际原油价格与国内沥青期货就走出了不同趋势。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反映出疫情影响经济、需求预期减少的逻辑,而国内沥青期货走势则反映了疫情后政策刺激经济、拉动基建的预期,原材料和产成品走势在期货盘面上出现分化背离,实际上给炼厂带来了锁定炼化利润的机会。

      据京博石化上述负责人介绍,在这样的情况下,京博石化通过两方面措施来锁定利润保证生产:一方面,京博石化积极与下游客户签订远期销售订单,同时在原油期货买入套保锁定原材料价格,进而锁定加工利润,给公司的产能保值,维持公司生产规模;另一方面,公司借助期货工具,卖出沥青期货合约,对应买入固定比例的原油期货实现对冲,锁定沥青裂解利润。

      其实,利用衍生品工具对产品或原料进行套期保值,在石化产业链并不少见。据中国石油(601857,股吧)国际事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一直以来,公司通过利用上期所平台积极参与保税油合约交易,对部分远期供应市场的高硫燃料油进行套期保值。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司有效降低了库存持有成本,确保疫情期间业务正常运行,实现了货款迅速回笼。

      除了以上常规性的套期保值操作外,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部分企业还在积极尝试将衍生品工具与现货经营相结合,改变传统的销售模式,推出基差定价合同。作为首家利用上海原油期货合约作为现货市场计价基准的企业,京博石化在这方面走在了行业前列。据介绍,近期该公司就以“约定期货合约价格+固定升贴水”的模式与客户签订了一笔订单,虽然提货周期与正常订单无异,但点价期可延长至标的合约交割前一个月。这种交易模式不仅进一步推动了公司期现结合,也在稳定公司资产规模的同时,为客户留出了利润空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双赢。

      京博石化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上海原油期货市场的日趋成熟,公司开始利用上海原油期货与外盘原油期货进行套保操作,按1:1套保比例进行锁裂解价差操作,在公司锁汇的基础上,规避了后期汇率波动的风险。同时,相对于外盘原油期货操作,上海原油期货直接以人民币账户入金,能够减少外盘资金占用,为公司降低了一定的财务成本。

      据了解,还有部分公司在期货公司的帮助下,利用场外期权进行了风险管理。比如春节后浙商期货就通过含权贸易模式帮助某沥青企业优化库存结构,在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的同时,完成了1万多吨的现货贸易,为企业锁定了200多万元的利润。

      实际上,以上这些仅是市场上的部分案例,相关数据显示,近期原油、沥青、燃料油等多个能化品种的持仓量均有所回升,尤其是原油期货持仓结构的变化非常明显。原油期货持仓量已经从春节前的2.7万手增长到目前的7.5万手以上,增幅高达180%;换手率在这段时间从之前的5倍以上降到了1.5倍左右,越来越接近成熟期货品种的表现。在杨安看来,这显示出企业利用期货工具对冲风险的意识显著增强。

      另外,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原油持仓量从集中在一个主力合约到主次月合约同时活跃,再到持仓量合理分布到三个合约上,且合约间价差分布进一步趋向合理。“从上市初期的交易活跃到现在的持仓分布、价差结构合理,适合产业和机构客户参与,相信这只是我国原油期货成为亚太地区消费地基准价的重要一步,未来必然会更加成熟。”杨安说。

      与此同时,随着做市商制度的引入,原油、燃料油期货也更便于套保企业参与。以燃料油期货为例,中国石油国际事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做市商制度的引入有效提高了活跃合约的连续性,实体企业可以通过参与连续合约交易,保证套期保值操作更加连贯,既提高了经济效益,也有效规避了市场风险。尤其是在当前疫情时期,这更有利于发挥期货市场功能,帮助企业有效地管理风险。


      中国化工制造网将随时为您更新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本网资讯动态。

  • 文章关键词: 石化产品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