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图片新闻 > 中国的“页岩油革命”远未到来
中国的“页岩油革命”远未到来
  • www.chemmade.com
  • 2017-08-23 09:09:02
  • 21世纪经济报道

  •   在近日举办的2017能源大转型高层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地质师兼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金之钧介绍了美国和中国两国页岩能源革命的最新进展。


      金之钧介绍,从1976年美国政府组织实施东部页岩气工程之后,经过20多年探索实现技术突破,美国页岩气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6年产量接近4200亿立方米,约占全美天然气产量的53%。同时,美国页岩油产量在2015年3月达到历史峰值,为469.7万桶/日;2016年9月达到历史低值,为414.1万桶/日;2016年页岩油产量为16亿桶,约占全美原油总产量的52%。

      金之钧分析,和美国相比,中国的页岩能源革命相对较慢。中国已经成为继美国、加拿大之后第三个页岩气生产大国;但是中国的“页岩油革命”远未到来。

      中石油规划总院油气管道工程规划研究所副所长杨建红对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中国的页岩气开采进展确实快于页岩油。尽管中国的页岩气已经取得不错的进展,但现在规模尚未超过80亿立方米,单井的开采成本还比较高,在经济性上还有待突破。

      我国页岩气开采仍受限于高成本

      金之钧分析,页岩革命大幅提升了美国油气自给率,加速了美国的能源独立进程,目前美国石油自给率达到63%,天然气基本实现自给。

      他介绍,中国页岩气实现突破后快速发展,但产量仅为美国产量的1/50,尚处于起步阶段。截至2016年底,中国页岩气产量78亿立方米,其中中石化的产量是50.4亿立方米,建成70亿立方米的产能;中石油的产量是28亿立方米,建成40亿立方米的产能。

      金之钧表示,我国尚未开展全国范围的资源评价,不同单位采用类比法和体积法对我国页岩气资源进行了初步的估计,结果相差比较大,但总体显示我国页岩气资源丰富。

      根据中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2014年对全国陆域的评价,可采资源量大约为18.6万亿立方米。而根据《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在政策支持到位和市场开拓顺利的情况下,2020年页岩气产量有望达到300亿立方米。

      杨建红分析,要实现这一目标,最为重要的是将单井开采成本降低到5000万元以下,这样页岩气开采才具有经济性。

      国研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郭焦锋对分析,2017年中国页岩气的年产量有望达150亿立方米,十三五规划中2020年的产量目标有望实现。

      金之钧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海相、陆相和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开发都将获得突破,新发现一大批页岩气田,并实现规模有效开发;力争2030年页岩气产量达到800-1000亿立方米。

      另外,郭焦锋表示,中国的页岩气开采值得期待,其进展关键看油气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落实情况。

      暂时不会出台页岩油开发的补贴政策

      相比页岩气,中国的页岩油勘探开发显得很缓慢。金之钧介绍,中石油致密油勘探始于2010年,中石油累计探明储量1.7亿吨,控制和预测储量13亿吨。

      截至2016年,中石油的长庆、大庆等地的开发试验区,累计完钻水平井686口,投产651口,当年生产原油79.5万吨,累计生产原油252万吨。

      与中石油同期勘探页岩油的中石化,主要开展了老井复查复试工作。1559口井页岩层段见到油气显示,103口井并获工业油流。

      根据《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在政策支持到位和市场开拓顺利的情况下,2020年页岩油产量达到100万吨,页岩油获得商业突破。

      金之钧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页岩油产业将加快发展,争取东部短陷盆地古近系、松辽盆地白垩系、四川盆地侏罗系以及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页岩油开发均获得突破,新发现一大批页岩油田,并实现规模有序开发;力争2030年产量达到500-1000万吨。

      金之钧表示,为了推动中国页岩油革命,应出台适应页岩油勘探开发的财税政策,形成多种投资主体合作开发机制,建立页岩油技术交流合作平台,鼓励新技术实验和应用机制,建立页岩油安全、环保和监管机制。

      不过,国家能源局油气司副司长李英华对记者透露,“十三五”期间维持住页岩气的财政补贴力度尚有一定难度,所以暂时不会出台对页岩油勘探开发的补贴政策。


      中国化工制造网将随时为您更新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本网资讯动态。

  • 文章关键词: 页岩气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