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图片新闻 > 我国四氯乙烯起步晚发展缓慢
我国四氯乙烯起步晚发展缓慢
  • www.chemmade.com
  • 2016-08-30 09:33:08
  • 卓创资讯

  •   截至2016年8月份,我国四氯乙烯的主要生产厂家有12家,总生产能力在30.2万吨/年附近。受制于生产工艺及实际消费情况优胜劣汰,及国家对限制原四氯乙烯装置的存在,近几年,国家审批乙炔法四氯乙烯较少,而之前的四氯乙烯装置则处于被四碳法转化工艺替代的边缘。目前还保留乙炔法生产的厂家包括:寿光新龙、山西神木、内蒙古阿拉善达康、贵州蓝天等厂家,但除去阿拉善达康的生产尚属正常外,其余各厂装置基本处于停产状态。其余,浙江巨化、滨化集团、金茂高科、鲁西集团等厂家均属于C1-C3烃类热氯化法工艺,其中多以甲烷氯化物联产的四氯化碳作为原料。此外,重庆天源装置也基本完成了更新,但目前尚有一套乙炔法装置存在,但处于长期停车的局面。


      我国四氯乙烯生产起步较晚,发展也比较缓慢。我国四氯乙烯的研究开发始于20世纪50年代,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真正实现工业化生产,最初主要是满足国内清洗行业的发展。主要生产工艺是乙炔法皂化脱酸(HCL)法来量产,后续则逐渐应用四氯化碳转产四氯乙烯。

      当然,也有部分厂家在生产其他产品的过程中,会副产出一定四氯乙烯,比如说上海氯碱。1990年以后,上海氯碱总厂(现上海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合成聚氯乙烯生产过程中有一定数量的四氯乙烯,装置的能力开足,约有4000吨四氯乙烯副产品。但这些企业生产出的四氯乙烯,仅能用在有机合成或金属制品脱脂方面,无法用在干洗上。据卓创数据显示,1989年我国四氯乙烯产量只有224~700吨,1994年也只有1470多吨,5年间平均年增长率为16%。至2005年,国内四氯乙烯生产能力约2.5万吨/年。但后续,伴随热氯化法生产工艺的逐渐展开,及国家对四氯化碳消耗的强制措施出台,部分甲烷氯化物生产厂家多数有转产四氯乙烯的设备,四氯乙烯产能在10年间增长了近10倍,至2016年国内总产能增长至30.2万吨,至2016年年底,滨化集团产能若能成功释放,国内四氯乙烯总产能有望突破40万吨/年。

      四氯乙烯产量2005-2016年的平均增长率在13.78%。其中,第一个增长高峰是在2005-2006年,第二个增长高峰是在2011-2012年,然后为2015-2016年。其中,第一个增长高峰产量从较低的4.73万吨猛增至8.208万吨,主因为四氯乙烯行业刚刚得到长足发展,价格及利润均较丰厚,国内投产意向高涨。第二个产量增长高峰则是从11.4万吨增长至15.91万吨,则主要受益于甲烷氯化物热氯化法四氯化碳的转化装置大量上马,致使国内四氯乙烯产能增速明显,产量呈现激增的局面。第三个增长高峰,则是得力于滨化集团2016年8万吨的装置投产。
  • 文章关键词: 四氯乙烯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