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图片新闻 > 调整能源结构是解决“双碳”根本手段
调整能源结构是解决“双碳”根本手段
  • www.chemmade.com
  • 2021-06-01 09:54:34
  • 全球化智库CCG
  •   2021年5月17日,全球化智库(CCG)与欧美同学会2005委员会联合举办“应对气候变化:中国的机遇与挑战”研讨会,邀请了政策界、企业界、学术界人士等就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挑战的角色,中国向碳达峰、碳中和迈进的挑战和机遇,政府和企业在低碳转型、绿色发展过程中可发挥的作用等相关议题展开研讨。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原副会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田会指出,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必然要进行能源发展和能源结构的调整,这是解决“双碳”问题和提高中国经济竞争力的根本手段。第一,明确标准比制定方案重要。第二,需求侧的改革比供给侧的改革重要。第三,供给侧改革很重要。第四,机制创新比技术创新重要。

      以下为发言全文整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决不是轻轻松松能够实现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拿出“抓铁有痕、踏石有印”的劲头明确时间表、路线图、示功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上。总书记对未来的路径讲的还是很清楚的,如何高质量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目标,“双碳”将对我国政府执政能力进行大考。为了实现这个双重能力,中国未来一段时间内,能源发展和能源结构的调整是必然的。调结构是解决“双碳”问题和提高中国经济竞争力的根本手段。调整产业结构,解决需求问题;调整能源结构,解决供给问题。能源的生产和消费环节均要走绿色低碳的道路。

      为了尽快落实总书记提出的目标,社会各界对此进行了积极讨论。

      有人做过统计,每天有500次这样的会议在召开。我认为现在不是论证总书记讲的如何正确,而是论证下一步如何干。我参加这些会议,大部分都是研究怎么干。比如我参加了有些省的能源规划,逐个项目排查,这个项目经济效益如何,能源消耗如何,碳排放如何,这个规划做得非常棒。

      既然一个能源大省就能提出来,到2025年,把综合能效提高16%,二氧化碳的排放降低20%,这是很惊讶的数字,能否实现(拭目以待)。能源企业也正在编制他们的规划,大家对碳排放和碳中和都给予高度重视。对这个问题我谈几点个人看法。

      第一,明确标准比制定方案重要。

      碳排放、碳中和各个行业的计量标准必须明显,我们很高兴看到碳交易机制中明确了国家定标准,地方实施原则,未来各行各业的碳排放会有一个明晰的计量标准和指标,这些必须要把它理清楚,现在很多概念,个人认为还不是很清楚,包括这“双碳”概念都不是非常清楚。这是第一个问题。

      建设项目的标准和规范,是界定社会成本和企业成本边界的词,实际我们这是“双碳”的严苛要求,实际社会成本向企业成本转移,经济学本质就是这样。由于标准规范的特殊性,往往滞后经济发展十年,这个事儿比较专业,比如我们建房子,窗子是要标准的,墙厚是要标准的,不是随便就设计的;灯要多大的照度都是有标准的,但这个标准一般都有所滞后,因为总结经验才能写出标准。所以,滞后到现在十年。因此,应该本着“急用先改”的原则,抓紧修改设计规范和标准,着力推动能效的利用。

      修改建设项目评价方法与阐述,从源头上遏制碳排放,严控增量,将碳交易价计入投资和生产成本,或者直接约束能耗强度及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重新审视新进入市场的建设项目,严控建设高碳排放的项目。

      第二,需求侧的改革比供给侧的改革重要。

      按照中国宏观经济蓝皮书的设定,2050年,我国人均GDP要超过4万美元。目前,是1万美元左右,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期,我国人均GDP要达到现行水平的4倍,每年要增长4.73%。而在能耗方面,2019年,我国万元GDP能耗约为0.519吨标准煤,同期主流发达国家的万元GDP能耗一般维持在0.1-0.2吨标准煤,这个差距还是蛮大的。既然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又要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我认为,降低能耗强度对我国来说是头等大事。降低能耗强度就意味着少用煤,降低能耗强度就意味着少排放二氧化碳;同时,也是提高经济效益。中国需求侧的突出是一个问题,另外我感觉中国在经济突出的问题是非均衡,例如工业用能非均衡,用同运输费非均衡等。

      以机制创新解决非均衡问题,比如一到放假,全国人民都坐高铁,我曾经记得年轻的时候,在沈阳的时候,工厂是轮休的,有的是星期一休,有的是星期二休,有的是星期三休。应该以机制创新解决非均衡问题,提高能源系统效率,确保降低能耗强度和经济效益两手抓。限制高耗能产业发展,在确保国家安全,不对就业造成大的冲击的情况下,鼓励高耗能产品、扶贫回收再利用和进口,比如说铝、钢铁甚至于煤炭。大家知道,现在煤(价)涨得一塌糊涂,涨到没人买得起的状态。所以,我们适量扩大进口,不去挖我们的资源,我作为煤炭协会出来的能说这个话不容易,因为严禁说这个话,因为我们后面还有300万(名)矿工。另外像比特币挂矿,这些在65%都出在中国。制定有效的策略,制定有效的措施,制约工业部门用能浪费。我也经常到各个市去,晚上看城市广场比天安门广场还亮。这是需求侧。

      第三,供给侧改革很重要,外部成本内部转移问题,将抬升产品成本,弱化中国的经济竞争力。大力调整能源结构,实现能源低碳转型,压减化石能源,增加清洁能源是措施之一;想调节清洁能源的供给的地理结构是措施之二,由西部供能转向从天上、地上、海上,四面八方来供能,逐渐地增加清洁能源的比例。因为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对电网的冲击太大,对电网带来不稳定性。这需要我们研究产供销的协同发展。

      国家应该明晰各种能源利用场景及技术路线图,我认为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应该明晰各种能源利用场景及其计算过程,特别是二次能源。除非必要场景,比如化工原料,比如储能,我认为,否则近期不宜大力发展氢能源。大家好像现在觉得不谈氢就说明你没水平,我们一些院士也在喊“氢”。不管什么能源,一次能转到二次能源上效率一定是低。我认为,它有它的应用场景,我不反对氢能,只是应用场景需要有一些变化。

      二次能源的非必要场景应用同样增加碳排放,煤基燃料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前段时间,有一个规划里讨论,把露天矿山所有的岩油的改成烧氢的氢能源汽车,我认为不如改成无轨电车形式,因为效率在那儿,效率低了就意味着碳排放增加。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为目标,狠抓工业、交通部门工艺改造和挖潜,使其成为全民性。只有工艺简单化和流程简洁化才能够提高能效。我认为,所有的行业,我是搞设计出身的,刚搞设计的时候,一位俄罗斯回来的老先生告诉我,你记得,搞得越简单越好。当时我没明白,现在明白了,系统越简单,流程越简洁越好,只有这时候能降低能耗,提高能效,实现排放,仅仅在现有的工艺、流程上再进行数字化,我认为是浪费资源。

      增加碳排放,应该推进与公路运输部门的智能调度,观察街上的公交车空驶率非常高,我有时候没事儿就站在道上观察空驶率,非常高。如何减少它空驶率?大力推进煤炭井工开采的新工艺,解决煤层气产出率低,大量排放问题。

      所以,应该用新工艺、新技术解决煤层气排放问题,露天矿把汽车工艺改为连续工艺,改为批量因素,这样逐个行业,逐个工艺环节的排查,逐个课题落实,这样可能会对于我们“两碳”目标的实现会更好。

      积极支持煤炭由燃料向原料转变,大力支持煤炭的再利用。现在我们见着碳“人人喊打”,实际没有碳我们就活不成。所以,我们应该记忆探索炭的再利用。现在我们看到一个很好的趋势,大连矿务所,他们直接用碳来做甲醇;七台河也有一个体户,把烟道灰直接制汽油,这个我都去看过,研究碳的再利用,比进行炭掩埋要好得多。比如炭作为原料继续往下走,现在应该做出很多了。控制消极去碳行为。走不通的不一定是走得优的,走错了路同样是增加碳排放。应该先看清楚再慢慢来。

      第四,机制创新比技术创新重要。充分发挥各方长处,让院士去完成技术和产品创新,设计大师完成工艺和生产系统创新,各方力量集成,完成机制创新,用高效的,精巧的机制创新促进需求供给和技术创新。比如要允许矿山自建自备电厂,工艺就会发生变化。矿山有很多废旧土地,排毒厂,原来是不允许建煤电厂,如果允许他建光伏电站,他自己的电自己用,那么价格一下降下来,工艺就会发生变化。但现在非得要他发电之后上网,还得买回来,他就没有这个积极性了。我看他们的规划是都种上树。用这个来倒逼生产工艺改革,企业应建立一种机制,鼓励职工为节能减排献计献策,地方任务,政府应组建针对具体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的顾问团,社会组织应该征集关键问题,召开专业会议,把这个事儿抓得更深更实一点,为提升节能减排水平提供行动指引。

      所以,最终在政府的引导下,按经济规律板事儿,形成一种全社会到“30·60”需能、产能和限碳、产碳和碳汇基本平衡的模型和路径来实现,否则我们基于政治目的一哄而上,将破坏社会经济,同样会遭到经济和环境的报复。

      最后,确保做正确的事儿比正确地做事儿同样重要,这是对管理者的基本要求,所以,方式、方案很重要,中国人做事的经验和教训都出在一个字“急”,这是一个最大的特点。我认为,应该按照经济规律,形成一个全社会到“30·60”去能、产能、储能和限碳、产碳、碳汇基本平衡的模型和路径,并基于这个综合方案建立综合系统的考核评价体系,能耗强度,二氧化碳排放,经济增长等等,这是确保各机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确保这场经济社会变革取得全胜的最重要的机制特点。我们要共同努力,高质量实现总书记制定的目标,把留给我们的遗憾控制在最小,要让中华民族的事业有序地、优质地得以实现。

      化工制造网将随时为您更新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本网资讯动态。
  • 文章关键词: 碳中和能源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