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图片新闻 > 浙江深入推进危化品安全治理体系
浙江深入推进危化品安全治理体系
  • www.chemmade.com
  • 2019-07-19 09:41:50
  • 中国化工报

  •   近年来,浙江深入推进危化品安全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将危化品风险防控数字化建设列入省政府数字化转型13个重大项目之一。2017年, 浙江在全国率先实施危化品企业安全风险研判与承诺公告制度信息系统建设。截至目前,全省危化品生产企业1042家、带储存经营企业735家、使用取证企业42家已全部实现安全风险研判与承诺公告信息化管理,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围绕“数据跑起来、风险看得见、治管控重协同、治理有实效”的设计思路,通过构建全省统一大数据平台,实现危化品安全风险线上线下联动的研判、预警、承诺、公告等治理功能,着力改变目前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风险防范走过场等问题。系统采用政府端与企业端模式,实现企业端电子公告牌与政府端大数据平台、门户网站的实时动态连接,所有企业的每日风险研判与承诺公告信息全部进入该系统。依托“浙政钉”“浙里办”政务APP,实现监管部门掌上监测和企业掌上承诺。

      系统建设过程中,首先就要全面摸排固有风险。根据不同危化品企业的风险特点,省级层面牵头制定危品生产企业、带储存(仓储)经营企业和危化品重大危险源等固有安全风险数据采集规范,指导全省采用统一标准进行风险摸排。再是构建风险研判模型。按照事故导向原则,结合企业风险特点,省级层面开发了风险研判模型,实现企业重大危险源、危险工艺等固有风险和试生产、开停车、检维修、特殊作业等容易引发安全事故的动态风险有机结合。模型根据企业固有风险数据和每日申报的动态风险数据,自动生成安全风险等级及相关管控提示。安全风险等级从高到低分为高风险、较大风险、般风险和低风险, 分别用红、橙、黄、蓝4种颜色标示。最后建立线上监测责任网络,建立省、市、县三级监测预警责任人制度,在工作日、重大活动期间等特殊时段监测预警工作。

      2018年7月, 以本系统为基础,又增加了物流管控、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应急管理、公共服务、协同监管其他6个子系统,共7个子系统,整体架构成为《浙江省危险化学品风险防控大数据平台》。目前,大数据平台安全生产、物流管控、环境安全、公共服务子系统已经上线运行,并实现省、市、县贯通。

      系统上线至今,已累计监测各类动态风险214.5万次,实施企业线上安全承诺77.3万次。通过平台线上风险监测、“浙政钉”协同预警和线下靶向执法检查的有机结合,在确保企业开工率不受影响的情况下,有效地实施了对重大风险、重点区域、重点企业的精准管控。

      下一步,浙江的重点工作将着眼于危化品全生命周期安全风险防范,整体推进危险化学品安全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一是梳理核心业务。按照“业务协同、流程再造、数据共享”的业务实现路径,对照部门工作职责,将7个子系统层层分解为模块、具体业务事项,梳理出27个一级模块。例如,生产安全子系统分解成日志管控、监测预警、监管检查、统计分析4个一级模块,10个二级模块,二级模块再往下分解到最小业务单元。

      二是明确业务协同流程。按照危化品全生命周期风险管控要求,对危化品全链条的部门协同管理。从政府层面,业务协同包含资质审核、物流管控、危废处置等协同业务职能,涉及应急管理、交通运输、生态环境,公安等多个部门;从企业层面,流程再造包含危化品从生产(进口)、运输、经营、使用、废弃处理等过程,涉及生产、经营(带储存)、处理等多个环节。

      三是建设专业数据库。首先按照各核心业务梳理结果及业务协同模型,应急管理、交通运输、公安、生态环境等负有危化品安全监管职能的主要部门,根据本部门危化品履职要求及需要其他部门协同的需求,提出各自的数据需求清单。其次归集大数据平台各业务运行需要的数据项,进行覆盖各行业领域部门数据库建设,目前,已归集各类危化企业39506家,其中生产企业1042家、经营企业14875家(其中危化品带储存经营企业735家、燃气经营企业429家)、使用许可企业42家、运输企业711家,油气管道3911公里,废弃危化品产生企业8000家,危废处置企业250家,重大危险源1238个,危化品安全技术说明书2000多套、危化品典型事故案例156个。

      未来,全省将结合浙江政府数字化转型工作实际,全面推进危化品安全风险防控数字化建设工作,实现危化品全生命周期线上风险监测预警与线下精准治理。


      中国化工制造网将随时为您更新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本网资讯动态。

  • 文章关键词: 危险品环境安全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