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图片新闻 > 我国生物天然气能否逆袭?
我国生物天然气能否逆袭?
  • www.chemmade.com
  • 2019-03-22 09:55:55
  • 中国化工报

  • 近日,国家能源局印发了《关于促进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首次将生物天然气纳入国家能源规划,并提出“到2030年年产量超过300亿立方米”的目标。意见从生物天然气的产业形态、技术路径、监管运收等层面均给出了明确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意味着在推进农村“煤改气”的新形势下,国家有意将生物天然气推上“主角”位置。

      但是,发展多年的生物天然气一直是“叫好不叫座”,目前的年产量还不足1亿立方米。从1亿立方米到300亿立方米的跨越,生物天然气的逆袭之路显然还存在不少挑战。

      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在此次发布的意见中,生物天然气首次被确定为农村“煤改气”的气源保障,并被纳入天然气发展战略规划和产供储销体系。可见,生物天然气的定位正进一步明晰。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咨询研究中心副主任肖明松谈到,要完成“到2030年,年产量超过300亿立方米”目标,主要难度不是初级燃气的生产,而是燃气提纯的能力建设。

      实际上,从生物原料到生物燃气这种初级的转化,国内的工艺技术和装备已经非常成熟,但要想获得与天然气相当的应用范围,生物天然气需要达到更高的纯度和热值。

      近年来,我国在沼气提纯技术和设备研发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在化学吸收、变压吸附等技术领域都已开发出可商业化应用的提纯设备。“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在基础研究及设备成套化开发方面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适合中国大量中等规模沼气工程应用的成套化提纯设备的研发工作还远远不够。”肖明松指出。

      此外,原料收储运困难也是一大阻碍。中国海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单联文称,生物天然气原料分布分散,收储运面临较大挑战。要实现规模效益,必须依靠大农场及专业团队。

      除此之外,生物天然气配套设施包括了原料的收储运、预处理、发酵转化、净化提纯、燃气及肥料输运等环节,相关的国产、进口配套设备都较齐全,但仍然存在匹配性不高的问题。

      不仅如此,生物天然气产业的上游原料供应和下游产品方面都缺乏专门的标准和技术规范,只能使用少数燃气产业现有的标准规范。

      技术创新路线已定

      此次发布的意见提出,在技术装备开发方面,要优化开发适合废弃物处理、发酵、脱硫等的标准化工艺和流程,研制相应的预处理装备、新工艺发酵反应器、生物脱硫装置以及配套的进出料和搅拌系统,并形成商业化生物燃气提纯、压缩等成套装备。

      在系统集成方面,综合多项技术工艺,推进建设一批生物天然气规模化示范工程,培育一批包括咨询、设计、装备制造、安装、专业化服务等生物天然气生产和利用相关的高科技企业。

      在产品方面,应重点研发气体净化提纯储运技术和有机肥生产利用技术。选育高效生物脱硫菌并研发两段生物脱硫新工艺;开发甲烷—二氧化碳分离专用的高效吸收剂、吸附剂及分离膜;探索生物燃气脱碳与沼液脱氮除磷耦合处理机制及工艺系统;研发吸附式罐装储运和生物天然气液化技术等。

      在产业模式方面,重点是形成集中供气模式、纯化压缩车用模式、注入天然气管网模式等,集成政府、企业、技术、资本、市场等多方面产业发展要素,解决有机废弃物污染和资源化综合利用问题,并实现多方共赢。

      企业介入机会成熟

      在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所长、生物质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马隆龙看来,目前,企业介入开发生物天然气产业的机会已成熟,一是国家政策的引导支持,二是前期的模式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015~2017年,国家连续三年以投资补贴的方式支持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建设,一批实力雄厚的企业和社会资本进入生物天然气行业,建成了一批技术和装备先进的工程,助推了车用生物天然气、集中供气、分布式撬装供气等市场化运营模式的逐步完善。日前印发的征求意见稿更是一大助力。

      马隆龙认为,现阶段企业开发建设和运营生物天然气项目,需要做到市场化、专业化和产业化。市场化要求企业在工程技术、设施设备、自动化运行等方面达到较高水平,从而降低运营成本、提高项目的运行年限;专业化要求企业培养自己的专业化技术和管理团队,提高项目运行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产业化要求项目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工业化的持续稳定运行循环体系,提高项目自身抗风险和盈利能力。

      不仅如此,我国生物天然气产业在技术、经济、产业模式等方面仍需政策进一步优化。一是按照天然气的市场价格、能源价格做好配额应用;二是针对沼渣沼液有机肥给予应用指导;三是加强原料收集、运送的管理;四是按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要求,给予环保补贴。

      对于发展潜力,马隆龙充满信心。他认为,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大规模发展生物天然气产业的技术储备、商业模式选择和多元化发展路径,以生物天然气产品、装备、服务体系等环节构成的产业链正在逐步形成,一旦产业链完全打通,预计整个市场规模将达万亿元以上。

      中国化工制造网将随时为您更新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本网资讯动态。

  • 文章关键词: 生物天然气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