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中美油气贸易打造新型大国能源关系
中美油气贸易打造新型大国能源关系
  • www.chemmade.com
  • 2017-11-15 14:24:17
  • 国家石油和化工网
  •   美国总统特朗普刚刚对中国结束国事访问,其随行企业中包括石油、液化天然气(LNG)、可再生能源、能源金融等诸多公司,与中国签订约2500亿美元的经贸大单,其中能源协议金额约占大半,似乎要向中国展示其“能源优势”,也将进一步加强对华能源合作。

      今年年初以来,中美油气贸易合作突飞猛进。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统计,今年前7个月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原油和石油产品达到8187.5万桶,是去年全年进口量的110%。据中国商务部数据,今年上半年中国自美国进口的原油和LNG金额达到14亿美元,是去年全年的6倍。今年前9个月,美国对华天然气出口量达到近60万吨,超越尼日利亚和秘鲁,成为中国第六大LNG进口来源国。

      中美油气贸易格局转型也带来新型大国能源关系的建立。随着美国“页岩革命”的深入,之前在国际能源市场激烈竞争的两大能源消费国,如今却剧情急转,变为优势互补的能源供应国与消费国。中美能源关系正由过去的“竞争为主、合作为辅”转变为“合作为主、竞争为辅”,这也是新型大国关系构建在能源领域的生动实践。中美能源关系的转变无疑产生巨大的震撼效应,还将产生一系列新的经济、政治、安全与地缘影响。

      首先,中美新型能源关系有利于平衡双边贸易结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对接能源与经济发展战略。

      中美能源关系转变为促进双方经贸发展、贸易结构平衡发挥了巨大作用。2016年,中美双边贸易额超过5200亿美元,增长28倍多,占全球贸易比重超过3%。这其中有能源贸易增长的重要贡献。

      特朗普政府追求“能源独立”与“能源优势”,其主要途径在于利用“页岩革命”赋予美国的新资源禀赋,大力推动油气对外出口,为“让美国再次伟大”的目标服务。页岩油气革命加剧了美国国内油气供应过剩,美国对华油气出口也是转移国内富余油气产能的需要。

      对华能源贸易是美国缩小对华贸易逆差、振兴美国经济的新增长点。美国能源部代理助理部长丹尼尔·西蒙斯表示,充分利用能源资源是本届政府的能源政策目标,能源出口当然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美国政府非常乐意加强同中国等各国的全球能源合作。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国际事务教授梅甘·奥沙利文在其新书《飞来横财》中指出,“页岩革命”与能源出口增加了美国的实力,促进经济的增长,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能源成本降低增加了美国石油化工、铝、钢铁等能源密集型行业的竞争力。

      “十三五”规划和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进能源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承接、进口美国相对富余的油气等产能,加强能源产业对接,也是中国调整能源结构、推动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的重要途径。美国作为全球能源供应体系中的新型行为体,具有不同于欧佩克国家等传统行为体的特征,其消费国的特征决定其并不一味希望能源价格上涨,而更注重能源产业链平衡,推动国内就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才是其考虑的重点。中美在维护全球能源市场稳定、完善全球能源治理方面具有诸多共同利益。

      其次,中美能源关系转变有利于巩固新型大国关系、维护世界稳定。

      中美能源合作,将跨越太平洋东西两岸,浇筑稳固的新型大国关系桥梁,并促进世界的稳定。中美两国约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7%和能源消费总量的40%,是全球前两大经济体和能源消费国,两国能源与经贸关系稳定有利于全球经济秩序稳定。能源贸易是经贸关系的新增长点,是压舱石中分量日增的新重心。同时,美国作为具有很强“售后服务能力”的海上能源出口国,在保障能源运输安全方面具有欧佩克成员国不具备的优势。从美国进口油气航线简单,直接从太平洋东岸出发直达西岸,不需要经过诸多危险的海峡(马六甲或霍尔木兹)或过境国海域。

      最后,中美能源贸易为世界能源市场树立榜样,产生诸多能源地缘政治效应。

      中美能源关系的重塑将对全球能源善治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世界能源安全。二者的传统能源地缘政治将由零和博弈向非零合作转变。此外,中美能源合作有利于美国加强对国际能源价格的影响力。美国与俄罗斯、欧佩克国家在国际能源市场的竞争重心逐步转移至亚太市场。美国现在每天出口的原油和成品油为570万桶,创下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主要归功于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和新加坡等亚洲国家的需求大幅增长。


      中美能源贸易成为两国合作的新亮点,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化工制造网将随时为您更新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本网资讯动态。

  • 文章关键词: 能源关系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