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磷酸盐供求失衡 原料黄磷价格惨不忍睹
磷酸盐供求失衡 原料黄磷价格惨不忍睹
  • www.chemmade.com
  • 2015-10-09 09:50:50
  • 中国化工报
  • 9月末,在国内黄磷主产地的云南,持续盘跌中的黄磷市场竟然报出12500元/吨成交价,创近十年来新低。作为磷酸盐母体原料的黄磷惨遭市场贬低与贱卖。究其原因,主要缘于国内磷酸盐行业生产与市场秩序紊乱,至今仍未走上健康有序的发展之路。其中,产业链雷同难脱其咎。

     

    在我国磷矿主产地云黔川鄂等省区,但凡盛产磷矿石的地方,新世纪以来无不争先恐后地复制着雷同的产业布局:磷矿石—黄磷—磷酸,然后加工三聚磷酸钠、焦磷酸钠、六偏磷酸钠等寥寥数个产品,并众口一词美其名曰:延伸产业链,发展精细化工产业。

     

    也许,对于单个企业来说,按照上述产品深加工路线打造产业链似乎完美,品种多寡也无可厚非,但若整个业内企业都按这般模式复制,那么带来的后果就不难想象了。试想,千篇一律的工艺过程生产出同质而过剩的产品,一旦汇集到市场上,因市场容量有限,各家都急欲将产品脱手变现,那么在供求失衡条件下,价格战在所难免,再好的磷酸盐产品也只能屈身折价交易,并通过产业链层层逆传递给母体原料黄磷

     

    实际上,业内企业与其拥挤在“大而全、小而全”雷同的产业链上,倒不如另辟蹊径走“专而精”的产品路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磷酸盐业刚兴起时曾有过原始分工,中、西部地区生产矿石或黄磷,再由东部地区深加工成磷酸盐产品。这种“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做法,当时有效避免了珍贵资源浪费和恶意竞争。按说,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国内磷酸盐业应该比以往做得更好,不料却出现当前这番惨不忍睹的情景。

     

    笔者以为,如果各地能够从自身实际资源状况出发,充分发挥既有优势条件,不雷同地追求过长的产业链,而是做精做优做强某一或几个产品,效果应当是更好的。比如,有磷矿有水电的地方,可以低廉的制造成本做成黄磷“老大”;在有市场、运输条件优势的工业聚集区,可打造磷酸生产基地;在有技术优势的地区,可专做医药、电子级高端磷酸盐产品;在粮食主产区,则可大力发展磷复肥;而在靠近东部沿海的市场腹地,则可建造食用级和精细磷酸盐产品基地。

     

    显然,如此产业布局符合了现代化大生产的特征,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在分工与合作中各得其所,在有序生产经营中相得益彰。分工,使每家企业都可能打造自己过硬的优质主导产品,并在磷酸盐产业链上占有一席之地;合作,可以促进行业向社会消费市场提供品种更加齐全的产品,并拥有更加有序高效的保障能力。有道是:术业有专攻。业内企业唯有专攻,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够避免无序竞争和价格战,才能优化我国磷酸盐产业,也才能够将具有战略意义的磷资源用得恰如其分。

     

    尽管黄磷价格惨不忍睹,磷酸盐产品产销早已倒挂,行业整体也已经遍体鳞伤,但纵观其产业链缺陷和积弱已久的态势,如果行业继续维持天下雷同的运行格局,不早痛下决心改变,恐怕市场还将出现更低的价格。

  • 文章关键词: 黄磷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