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碳中和元年我国金融业也需要绿色升级
碳中和元年我国金融业也需要绿色升级
  • www.chemmade.com
  • 2021-10-13 14:14:46
  • 中国经济导报
  •   近日,2021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北京举行,发布了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课题报告《碳中和背景下的绿色金融路线图研究》(摘要版)。未来一年,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将以落实碳中和为目标,在推动完善绿色金融标准、提升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强化绿色金融激励机制、试点转型金融工具,开发更多与碳挂钩的金融产品等方面取得更多突破。

      形成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良好环境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会上表示,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及其成员在过去一年积极参与人民银行牵头的《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环境权益融资工具》《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等重要政策文件的起草。其成员机构推出了碳中和债券、碳质押贷款、ESG评价方法等一系列创新产品和工具。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代表中国主持和参与了包括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中欧可持续金融分类标准》和央行绿色金融网络的相关工作。他表示,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绿色金融在推动经济绿色转型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他表示,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金融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北京市副市长、城市副中心管委会主任隋振江表示,国务院批复的《关于全面推进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中明确指出,支持北京建设全球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中心。北京将从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构建绿色融资机制、攻关突破关键领域、强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等方面推动绿色金融工作取得更大成效。城市副中心“十四五”时期年均投资超千亿元,将成为首都发展新的增长极,发展绿色金融优势明显、政策充足、潜力巨大。

      新开发银行行长马科斯·特洛伊乔表示,当前各方面已经认识到低碳转型——特别是渐进、分阶段推动经济低碳转型的重要性。大家也越来越关注转型的包容性,确保最弱势群体在转型的困难中得到适当的保护。最重要的是,全球范围内对建立伙伴关系、加强合作以实现巴黎协定气候目标的呼声越来越高。绿色金融的实践需要跟上这些趋势,对于新兴市场经济体而言尤其如此。绿色议程的合理制定应当考虑更广泛的发展背景。

      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王景武表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扩大绿色融资,支持低碳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技术升级、节能减碳;一手抓环境风险控制,同时要运用先进技术提升金融服务精准度和环境风险管理能力。

      中国银行风险总监刘坚东表示,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距离实现碳中和只有不到40年的时间,任重而道远。银行业要进一步展现历史性责任担当,坚持从顶层设计、产品体系、风控机制、信息披露、国际合作、能力建设等方面强化六位一体的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以高质量金融服务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碳中和元年金融业需要绿色升级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蓝虹发布《“碳中和”元年与金融业的绿色升级》《纠正运动式“减碳”:来自欧美国家的教训与启示》《2021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研究报告》。


      随着中国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与政策部署,以及全球约110个国家作出零碳承诺,2021年不仅可称为中国碳中和元年,也可视为“全球绿色低碳竞争元年”。在国内部署与国际竞争的“双重压力”下,“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碳中和推动金融政策、资源与工具在绿色领域全面升级。

      绿色政策加速出台。随着绿色发展逐渐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据主导地位,相应的金融政策将继续向绿色领域倾斜。绿色融资加速扩张,2020年中国境内绿色债券累计共发行217支,发行规模达到2242.74亿元,占同期全球绿债发行规模的13%左右,境内绿色债券累计发行规模突破1万亿元。2021年,中国绿色信贷融资余额相比2013年末已增长了约一倍,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诸多国有银行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2020年工商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较上年增加了2200亿元。

      同时,绿色交易加速创新。2021年1月份广州期货交易所设立,推出碳排放权相关的期货品种,中国绿色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迈出历史性的一步。2月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正式施行,表明碳交易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碳排放权作为新型金融资产投入交易,将为相关企业带来广泛的金融服务需求,碳市场将逐渐加强其金融属性,有望打造出上海、北京和香港三个碳金融国际中心。

      金融业加速绿色化升级,具有政策扶持、信贷倾斜、碳金融等多个落脚点,未来还会为中国绿色科技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例如,建立绿色产业创投基金、绿色创业项目信息平台、绿色产业资金扶持平台等。在全球领域,绿色低碳经济、气候经济、可持续经济等可以作为国际合作未来新导向,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引领新一轮全球化的进程。

      王文表示,目前各界对碳金融市场的前景认识有所不足,防风险仍是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关切,需要各类金融机构广泛发挥绿色金融的抗风险能力,以全球碳中和视角看待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参与各种国际绿色组织与研讨论坛,发行更大规模的主权绿色债券,带动国际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并早日建立新的国际绿色金融中心;探索可持续的、符合碳中和目标的绿色金融服务模式,根据具体的产业特征将金融产品细分,例如,发展分别专门用于碳减排、环境污染治理、气候风险管理等方向的绿色金融工具,推动第三方绿色服务的统筹发展;建立碳金融的全国奖惩机制,尽快将碳金融与气候金融推入快车道,加强碳市场顶层设计,做到全国减碳一盘棋,各省市和地方应积极推动碳交易,不断建立和完善碳排放的激励机制、考核机制、惩罚机制、补偿机制等;在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中引入绿色低碳相关指标,例如,将绿色产业发展增加值、绿色金融业务占比、碳排放强度等作为综合评价的参考指标,进一步加大碳中和的大众宣传与公众教育,完善相关绿色产业目录,科学评定碳减排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将碳交易情况加入主动披露。

      通过金融科技支持绿色金融

      在会上,保尔森基金会绿色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蕊发布了《金融科技支持绿色金融发展案例研究》。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伴随着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和技术创新活力,为绿色金融和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十四五”规划等重要文件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具体要求,中国银保监会和证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把金融支持碳中和列为2021年重点工作,把科技创新作为优先事项。

      从绿色金融业务看,金融科技工具主要集中在绿色信贷、绿色基金、绿色能源市场、绿色债券等业务领域。从应用场景看,金融科技工具的使用覆盖了ESG投融资、全国碳市场交易、绿色建筑、绿色消费、绿色农业、小微企业等多个领域。从基础数据与工具看,金融科技在环境数据、ESG数据与评价、环境效益测算及风险监测、信息共享系统和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信息管理系统得到较广泛的应用。金融科技在绿色资产识别与溯源、环境气候金融风险量化评估与信用风险管理等领域的应用成为下一步的需求。从技术应用看,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仍是目前中国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三大主要技术。区块链和物联网应用相对较少,但可预期在未来实现全流程实时信息采集中将得到快速发展应用。

      从区域分布看,北京、上海两地的绿色金融科技企业聚集效果显著。其中,北京的企业数量为16家,位列全国第一;上海的企业注册资本居全国第一,超过13.4亿元人民币;约80%的绿色金融科技从业人员集中在上海和北京两地。从资金流动看,国际资本对中国绿色金融科技关注度在不断提升。有近1/4的绿色金融科技公司为外资或合资,其中6家在境外注册的科技公司在中国开展绿色金融服务业务,包括绿色基金、绿色能源市场和碳金融。

      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不仅意味着大量的资金需求,也带来巨大的投资机遇。

      从资金需求来看,国内外研究预测,中国实现碳中和需要百万亿元资金。对中国低碳转型发展路径的研究结果表明,要实现全球温度上升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导向转型路径,预计到2050年,中国能源系统需新增投资约100万亿元人民币。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的绿色投资总需求约为139万亿元人民币。高盛研究的投资展望提出,中国实现净零碳排放,预计到2060年清洁能源技术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将达到16万亿美元。此外,在绿色金融领域,中国正在搭建另一个规模或达万亿元级别的市场,即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从投资机遇来看,碳中和的核心是实现能源零碳化。工业领域绿色制造、建筑和交通领域能效提升,规模化储能、氢能、碳捕捉等技术发展,数字化技术在节能、清洁能源领域的创新融合等都有巨大的投资机会。

      中国要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和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每年需要万亿元级的绿色投资,政府财政投资只能负担其中10%~15%,巨量的投资有赖于社会资本的参与,这为绿色金融市场发展带来巨大的投资机遇。随着中国绿色金融体系不断完善和规模持续扩大,对金融科技的需求也将日益增加。金融科技在绿色识别、风险管理、环境气候效益测算、信用评价等许多绿色金融发展领域都可提供降本增效、准确高效的技术和服务。金融科技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应用正在逐步延伸到ESG投资、碳交易、绿色建筑、绿色消费、绿色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多个创新业务领域和应用场景。

      保尔森基金会这篇报告建议,应建立支持绿色金融科技的监管沙盒,激励创新运用区块链技术为绿色债券、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底层标的资产建立项目池,实时向投资者披露项目风险情况和环境效益,增强信息透明度;建立高效绿色金融统计监测管理系统,运用区块链技术记录绿色低碳项目和资产的来源与识别认定过程,同时实现绿色资产可追溯、反洗绿的效果;建立完整、有效的非财务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形成企业和公共信息集成共享,帮助绿色融资主体降低审核成本,例如,可借鉴湖州绿贷通案例,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实现绿色融资主体ESG评价,实现对企业和项目的融资主体风险动态监测;建立碳排放数据共享平台。


      化工制造网将随时为您更新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本网资讯动态。

  • 文章关键词: 碳中和能源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