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我国生物天然气:变废为宝方兴未艾
我国生物天然气:变废为宝方兴未艾
  • www.chemmade.com
  • 2010-11-17 11:07:16
  • 中国石油报
  •     继《天然气利用政策》颁布实施后,国家相关部门近期将出台《关于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表明中国政府发展“气体能源”、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和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心和意志。    
       
        低碳发展、绿色能源观念的普及,使人们对很多能源开始新的探索和认知。比如说,煤制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等。还有就是近期很多人关注的生物天然气。    

        生物天然气是指人工沼气,即人们将各类有机废弃物经过处理后发酵,产生的粗沼气经过净化、提纯,压缩为甲烷含量在97%以上的生物天然气。    

        生物天然气与天然气相同之处,是气体中都富含甲烷,燃烧时生成热量;不同之处是人工沼气属于可再生燃料,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尽管它们燃烧时都排放二氧化碳,但天然气排放的二氧化碳属于温室气体,而沼气排放的二氧化碳属于零排放。相比之下,生物天然气似乎更称得上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能源。    

        尤为可喜的是,生物天然气可作为燃料用于车用或并入燃气管网用于民用。这为目前进入冬季用气高峰、天然气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带来了利好消息。    

        产业化发展有利于保证能源安全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生物天然气的认识还停留在农用沼气烧饭的概念上。而事实上,它作为气体能源的一支新生力军,发展势头非常强劲。    

        据悉,在进入21世纪的10年间,我国政府对生物天然气的投入高达240亿元人民币。2009年年底,全国已有3507万农户用上了沼气,在一些养殖户、养殖小区、企业化养殖场,建设了各种类型沼气工程达5.6万多处,形成了每年140亿立方米生产能力。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沼气发展速度最快、建设规模最大和涉及人群最多的国家。    

        专家介绍,2.5公斤秸秆可以生产1立方米沼气。一家农户有2亩地的玉米秸秆,就可供应一家一年的沼气。尤其是我国华北平原和东北地区,焚烧秸秆一直是社会诟病,如果这些秸秆可以成为产业化生物天然气的原料,将对环境保护与治理、增加农业收入都有益处。    

        按照国家规划,到2020年我国生物天然气生产能力将达到440亿立方米,总潜力生产能力是900亿立方米。    

        真正认识生物天然气的绿色环保性    

        生物天然气的发展壮大,将对我国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比例严重失调、对石油进口高度依赖的不断攀升、碳排放居高不下,从国家到地方,都正在加速推动“气体能源”特别是天然气、生物天然气、煤层气等行业的发展。    
       
        生物天然气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循环环保、变“废”为“宝”、副产品可利用、成本低廉、技术成熟易推广。生物天然气的开发利用,不仅能解决农民的烧柴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把沼气资源从原来的农村推广到城市,用于工业利用、汽车燃料甚至民用等。    

        目前,沼气的来源不仅有牲畜粪便,而且还有秸秆资源、垃圾资源等等。河南安阳地区正在打造中国首个新能源天然气产业园。其中一个示范项目,就是以市区的公共厕所粪便、酒店泔水、加上附近养殖场的粪便,还有一部分秸秆为原料,采用丹麦技术,建成了年产400万立方米车用天然气的项目。该项目把有机垃圾转换成沼气,进一步提纯成生物天然气,然后把天然气直接拉到加气站销售。    

        “十二五”期间,我国天然气消费比例将翻番,由目前占能源消费结构比重4%左右提高到8%。中国将加大煤层气、页岩气、城市垃圾沼气等非常规气体能源的开发力度,确保天然气稳定供应。    

        尽管在我国生物天然气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还主要用于炊事、照明、取暖等,与国外用于大规模发电、转换提纯压缩以后变成天然气用于交通和城市能源的替代等情况不同,但是,生物天然气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时代即将来临。各种生物质制气、垃圾制沼气,都将成为未来天然气的有效补充,成为21世纪气体能源时代的新生力量。 

  • 文章关键词: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