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可再生能源爆发式增长态势已然近在咫尺
可再生能源爆发式增长态势已然近在咫尺
  • www.chemmade.com
  • 2020-10-27 15:39:30
  • 能见Eknower
  •   中国“3060”碳排放目标提出后,政府部门在落实中央指示精神上进展迅速,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已然近在咫尺。

      10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2020金融街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在新发展理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下,中国经济正在出现几个新趋势:第一,创新对发展的驱动作用加强;第二,更加重视围绕最终需求发展新产业;第三,更加重视绿色发展。

      在提到绿色发展时,刘鹤表示疫情的重要启示就是要始终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推动绿色发展,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绿色环保产业,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在这个全文只有1568个字的讲话中,绿色发展就占到了172字,且是在看似毫不相关的金融街论坛上。

      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新趋势之一,被单独提出,其战略地位已经提高到与创新驱动、围绕最终需求发展新产业同等战略地位。

      可再生能源战略地位被提的如此之高,这在“3060”碳目标提出之前是不可想象的。

      而就在8天前,10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生态环境部召开的座谈会上同样强调,要围绕落实我国新的二氧化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组织编制“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制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

      “3060”相关碳目标已经成了最火的热词。

      此前,中国能源战略一直以一次能源消费占比更高的化石能源为主。可再生能源作为新能源,占比较低,在尚未成长为主力能源之前,为了国家能源安全,中国能源结构不得不依仗化石能源。

      随着中国能源革命进程的不断推动,以及中国在《巴黎协定》的庄严承诺,可再生能源得以迅猛发展,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也越来越高,但是依然未提高到战略性高度,所遇到的阻力也越来越大。

      直至最近,这一阻力终于被打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3060”碳目标是中国第一次在全球正式场合提出的碳中和计划时间表,同时也是为我国能源革命设定的总体时间表。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提出的这个目标背后,不仅是对《巴黎协定》承诺的进一步践行,更是全球新冠疫情爆发启示之下的坚决行动。

      习近平主席强调,人类不能再忽视大自然一次又一次的警告,沿着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发展不讲保护、只讲利用不讲修复的老路走下去。各国要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

      而可再生能源作为“绿色复苏”的重要抓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10月17日召开的“可再生能源行业落实碳中和目标座谈会”上,生态环境部赵英民副部长指出,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总体目标已经明确,发展可再生能源有了更大的政治支持。未来国家将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加快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方向转型,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大力发展风、光、水、核等新能源。总书记922的重大宣示,带来的推动全球疫后经济可持续和韧性复苏提供了重要政治动能和市场动能,必将为全球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创造新的更大发展机遇和光明前景。

      围绕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的顶层设计政策呼之欲出。

      “3060”碳目标提出后,下一步需要的是更具体的路线图来落实。目前,能源“十四五”规划正在紧锣密鼓的编制中,其中心思想必将围绕“3060”碳目标来规划,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

      10月26日至29日,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在京召开。会上将研究制定关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发布中央对“十四五”规划的建议稿,而能源相关内容也将初露峥嵘。

      能源“十四五”规划出台之后,预计各部委、各省也将很快出台相应政策和规划,保障能源“十四五”规划的顺利落实,进而推动整个“3060”碳目标路线图的进程。


      化工制造网将随时为您更新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本网资讯动态。

  • 文章关键词: 能源碳中和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