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7800亿元中药总产值彰显广阔前景
7800亿元中药总产值彰显广阔前景
  • www.chemmade.com
  • 2019-12-11 09:51:48
  • 和讯名家
  •   70年来,我国中医药事业已基本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中药农业为基础、中药工业为主体、中药装备工业为支撑、中药商业为枢纽的新型产业体系,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产业技术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明显提高,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中药工业产值不断攀升,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成为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助推器”。

      中医药事业的建立

      中医药也叫汉族医药,是汉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除了有中医药外,还有藏族医药、苗族医药、傣族医药、维吾尔族医药、蒙古族医药、朝鲜族医药等等,它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繁荣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医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中医理论距今已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著作一直被历代中医医家作为医学经典来学习。

      在整个人类防治疾病、保障健康的社会实践中,不管东方还是西方,不管中国还是外国,人类都通过几千年的实践积累出了医疗经验,被称为传统医学。比如中国传统医学(即“中医”)、美洲传统医学、非洲传统医学等等。而从传统医学发展到近现代医学,就不存在东西或中外医学之别,在全球范围内统称为“现代医学”(但是在中国则被称为“西医”)。这就像现代物理、现代化学、现代动植物学一样,不存在“中华物理”“中华化学”之说。

      基于此,从清末开始,“中医”就受到“西医”(现代医学)界与社会公知的质疑。进入民国后,“中西医”之争愈演愈烈,社会学界提出让“中医”也像“西医”一样,对中药通过“动物实验”和“双盲试验”,以证明“中医”的中药是否有效?这种争论,一度导致国民政府准备“废止中医”。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上“存废中医”之争也从未间断过。

      1954年,针对当时普遍存在的认为中医不科学而歧视、排斥中医的现象,毛泽东及时纠正说:“中医对我国人民的贡献是很大的,中国有六万万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民所以能够生衍繁殖,日益兴盛,当然有许多原因,但卫生保健事业所起的作用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这方面首先应归功于中医。”同年,卫生部成立中医司,负责管理全国中医工作。

      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建立了中医学院,随后其他各地也相继开办了中医院校,为中医药长期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1958年6月,时任卫生部副部长徐运北在天津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提出“中西医结合”一词。自此,“中西医结合”概念成为中国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指导思想。

      发展到1959年,全国已建立中医医院1371所,拥有中医生36.1万人。

      1978年9月,中共中央56号文件转发了卫生部《关于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其中提出八条建议:第一,重申并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中医政策,纠正对待中医药人员的错误态度;第二,认真办好中医院校,积极培养新生力量;第三,整顿和办好中医医院,地市要创造条件建立中医院,中医院要突出中医特点;第四,加强中医药研究机构的建设,各省、市、自治区都要办好一所中医药研究所;第五,继续组织西医学习中医;第六,国家计委拨给一万人的劳动指标,从集体所有制医疗机构和散在城乡的民间医生中,选拔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中医,充实和加强全民所有制的中医机构;第七,建议各省市区在安排基建计划时要优先考虑发展中医机构,在分配经费时重点照顾中医机构,并在上海、成都、武汉、西安、沈阳、天津5年内各建设一个500张病床的中医药研究基地,各投资1000万元;第八,建议各省市区党委把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搞好中西医结合工作。

      中央56号文件下发至各省后,各级各地纷纷行动起来,将下放改行的中医医生召回就近安排工作,恢复待遇;退休的返聘;约有6万人重返岗位。从集体所有制和散在城乡的中医药机构中吸收中医药人员充实加强全民所有制中医药机构,实际考试录用了2万人。

      中央56号文件下达后,中医事业得到较快恢复和发展。县级以上中医医院增至753所、中医学院增至23所、中医研究所(院)增至46所。经恢复、重建、改建、新建的中医科、医、教机构明显增多,但中医药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规模都很小,乏人乏术问题十分突出。

      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1980年3月,卫生部在北京召开全国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提出“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这三支力量都要大力发展,长期并存,团结依靠这三支力量,发展具有我国特点的新医药学,推进医药科学现代化”,并写入卫生部文件,作为党对中医工作的新指导方针。

      1982年4月,卫生部在湖南衡阳召开了全国中医医院和高等中医药院校建设工作会议。会议指出:中医是当前卫生事业的短线,必须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认真加强;强调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是发展中医事业的根本方向。同时重视对中国传统医学的传承和中医队伍的培养、提高。明确“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医优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指导思想。

      1986年12月,国家中医管理局成立。1988年5月,国家中医管理局更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设立,体现党和政府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意味着中医药工作将由过去的从属地位时期转入相对自立发展的新时期。与此同时,各省区市也相继成立中医药管理机构,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从此开启中医复兴的新征程。

      1991年10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在北京召开国际传统医药大会。这是中医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历史性转折”,具有里程碑意义。

      199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发布,进一步深化市场化医疗改革。同时提出“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既要认真继承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又要勇于创新,积极利用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实现中医药现代化。”

      此后,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中医药开始与国际接轨。2002年,科技部等8部委联合发布《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2010年)》,全面开启中药产业现代化建设的道路。2003年,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中医药发展有了法律保障。

      2006年2月,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列为重点领域优先主题,明确中医药创新发展总体目标。

      2009年5月,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第二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旨在2015年建立起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实现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

      2010年11月,中国申报项目“中医针灸”正式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我国中医药被世界认可的重要标志。据WHO统计,目前已有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

      中医药事业的腾飞

      2015年4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12部门联合发布《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11月,国家旅游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关于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

      2016年2月,国务院制定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对新时期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系统部署;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专章对振兴发展中医药、服务健康中国建设进行部署;12月,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系统介绍了中医药的发展脉络及特点,展示了中医药的科学价值和文化特点。

      2016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中医药的根本法和基本法,它将党和国家发展中医药的有关方针政策上升为国家意志,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是中医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017年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3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老龄办等12部门发布《关于促进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6月,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十三五”中医药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正式启动。

      2019年5月,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首次纳入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章节,这将有助于促进中医药与世界各国医疗卫生体系融合发展。

      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曹洪欣总结说,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中医药事业在五个方面实现了重点突破:一是完善中医药教育体系,构建高等教育体系,持续推进继续教育;二是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由完善中医药医疗体系向强化中医药服务能力、完善中医医疗和养生保健与康复体系以及构建全周期服务民众健康体系转变;三是完善中医药创新体系,中医药科技创新条件与能力显著提升,标志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四是完善中药产业体系;五是中医药稳步走向世界。

      目前,我国中医药教育体系不断健全。全国创建了高等中医药院校43所(其中独立设置的本科中医药院校25所),200余所高等西医药院校或非医药院校设置中医药专业,6所中医药院校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11个中医药相关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设了794个中医药重点学科。全国高校中医药类专业在校学生总数达85.8万人。由单一中医专业,增设了中药、针灸、推拿、骨伤、文献学等多种专业,院校、函授、在职、师承等多种模式教育并举,实现从中高职、本科、硕士到博士的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民族医药等多层次、多学科、多元化教育全覆盖。

      另外,中医药服务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中医医院的数量不断增加,由1978年的447家,增加到2018年的3997家,40年增长了近9倍。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的数量由2011年的30.9万人,增到了2018年的57.5万人,占医师总量的比重也由2011年的13%提高到了2018年的16%,7年来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的数量增长了近2倍。中医类诊疗人次上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提高。2011年全国中医类诊疗6.75亿人次,占全国总诊疗62.7亿人次的10.8%;2018年全国中医类诊疗10.71亿人次、占全国总诊疗83.1亿人次的12.9%,7年增加了近4亿人次。中药品种数量占医保目录总品种数的比例由2000版的41%上升到了2019年版的49.98%,2019版收载中药1321个,仅比西药少了1个,真正将中医药并重原则落到了实处。

      我国科技竞争力持续上升。科技竞争力集中体现了中成药产品的临床价值和科学价值,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大品种联盟对全国中药品种科技竞争力进行了专业分析,入围2018年中药大品种科技竞争力评价的共有569个产品,涉及376家企业、520个品种,拥有大品种的数量和质量也体现了中药企业的竞争实力。

      中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中药产业发展迅速,中药工业总产值7866亿元,占医药产业总量的28.55%,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中药出口额达37.2亿美元,海外市场潜力很大。中药工业营收已由1996年的235亿元上升到2016年的8653亿元,20年增长了30多倍。中药材种植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农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成为具有独特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

      现今,我国的中医药事业走向世界步伐加快。通过召开国际会议、招收留学生、派遣医疗队、出口中药等形式,与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学术团体及个人开展了多渠道、多层次的友好交往,将中医中药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并与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签订中医药合作协议86个。在向亚、非、拉丁美洲70多个国家派遣的医疗队中有中医400多人。支持在海外建立10个中医药中心。推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发布一批中医药国际标准。推动世界卫生组织将以中医药为主体的传统医学纳入新版国际疾病分类(ICD-11)。中医药助推“一带一路”建设,将为人类维护健康、防治疾病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化工制造网将随时为您更新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本网资讯动态。

  • 文章关键词: 中医药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